读《战国策》有感关于《战国策》我选择这篇作品,是源于敬佩我国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敬仰那些游说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説辩智谋。我没有从始至终的读过《战国策》这本书,但是我选取了这本书中的一些经典篇章与一些《战国策》研究者的论著。《战国策》本身记录的内容本身也不全是积极向上的,如还有记录教人怎么行贿受贿的,但是还是以积极内容为主的,我主要谈论的是各位纵横家的说辩方法。因为参看论文大多是研究这本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很少有著作研究策士的说辩方法,而我特别敬仰策士的那种说辩,能用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我对这点特别的佩服,我读这本书的主要感受就是谈谈他们的说辩方法。第一部分《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这本书和《国语》类似,主要是以记言为主,展示纵横家的说辩智谋。《战国策》记述的主要是活跃于战国时期各国的纵横家的言行,在战国时期,纵横家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说纵连横,受到各诸侯过的重视,他们的弟子为了更好地向师傅学习,记载下了他们的言行,关于战国策的作者向来没有一致的见解,我比较同意的是,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后来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编订,至宋朝有缺失,由曾巩再次编订整理,得以流传至今。第二部分关于策士(纵横家)的解释所谓策士就是在战国时期那样特定历史条件下才有的一种职业,他们主要是以游说于诸侯国之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用他们的铁齿铜牙来劝谏的一种人。第1页共6页首先是特定的历史背景成就了他们,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晚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他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处于由分裂向统一趋势转型的时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都想实现统一的霸业。这就决定了社会上的矛盾重重,君主野心十足,这样的大背景就需要策士的出现来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出主意,为他们合纵连横游说。其次,是策士自身的优势。有的人就热衷于这种职业,追求功名利禄,想通过这样一种手段来功成名就。比如说,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他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为国君出谋划策,在劝谏秦王失败后又有亲人的嘲讽他仍然没有放弃这种想法而是更加的发愤图强,最终获得了成功,成了一为有力的策士。除了这种主观愿望外,他们还比较有才能,他们往往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学识,思维逻辑能力和鼓动能力。正是拥有了以上的因素,才使得策士这种人流传至今,成了中国古典文化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第三部分分析策士的说辩方法策士在战国时期有着至高的的社会地位,但是为什么一国之主为什么都会采纳他们的意见呢。不是他们的见解独一无二,而是他们更懂得中国的语言艺术,更会用一种让人接受的方式进谏给君主。所以这一部分我主要谈谈策士们灵活的说辩方法。究其共同点我认为有一,就是中国传统的曲线法,一开始总是先从一些无关话题的问题谈起,与受谏者拉近亲近的关系,进而一步步的靠向主题,让受谏者欣然接受。第一、摸清受谏者的内心,故意与其背道而驰,让受谏者屈从。例文: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後,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隙也;第2页共6页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