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第一节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第二节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第三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1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一、对外开放的内涵1980年6月,第一次公布对外经济政策1981年11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实施1982年12月,确立对外开放政策为基本国策(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广泛采用世界各国通行的方式,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平等互利的各种经济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三)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3.利用外资4.开展国际劳务合作5.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最主要最根本二、对外开放格局何谓“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在我国,经济特区是我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何谓“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主要是税收减免)。分4类:①发展尖端科技,建立新兴产业的开发区(上海、天津);②沟通内外经济联系,发展转口和出口贸易的开发区(大连、宁波);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的开发区(风景名胜、周边旅游资源发达的地区);④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展中外经济合作的开发区。何谓“西部大开发”?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广西等12个省市区,总面积占全国的71.4%,目前人口约占全国的29%,GDP占17%。战略目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工作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培养人才;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专题:中国对外开放成就及挑战一、“双引擎”驱动下的开放进程1978年末改革启动时中国的进出口总量仅为206亿美元,到2008年末达到2.56万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超过8%,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德);外贸依存度从不足10%增长到超过60%;吸引外资从无到有,目前存量逾7000亿美元,连续多年名列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第一位;外汇储备在1978年前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9年末达到2.4万亿美元。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1978-200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00.10.20.30.40.50.60.72007年世界各国货物进出口排名(单位:亿美元)国家进出口排名出口排名进口排名美国318001116303201701德国238602132701105902中国21738312180295583日本1334047130462104法国1165055520561306英国1053064360861705荷兰1042075510649108意大利997084920750507比利时848094320941609加拿大8080104180103900102007年世界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排名(单位:亿美元)国家进出口排名出口排名进口排名美国790014540133601英国456022630219303德国442031970324502日本293041360415704中国251051220712905法国250061300512006西班牙22407127069708意大利217081000811707荷兰18009910989010爱尔兰180010870109309中国对外开放是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主动转型。有两条主线:一方面,国家集中控制对外经济活动程度的逐步弱化,带来了日趋活跃的国际交易总量增长以及市场范围扩大,放松了经济增长所面临的资源和货币约束;另一方面,本国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不断释放,在缓解了人口大国的就业压力的同时,由于“干中学”效应和竞争性创新机制的获得,经济有了持续的增长动力,国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