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课《学堂乐歌》课堂教学设计音乐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恩格斯《学堂乐歌》课堂教学设计课题课型教学内容第十单元新音乐初放第十九节学堂乐歌鉴赏课课时一课时1.音乐常识: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介绍2.鉴赏作品:沈心工《黄河》,李叔同《祖国歌》设计理念《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以及对音乐历史和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本课设计重点以审美体验为主,以审美感知为辅,引领学生进入学堂乐歌音乐文化尽赏,感受学堂乐歌音乐风格和音乐崇高美的情感,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为目标,并从中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激发音乐艺术之情怀。学情分析1、对高中生来说,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及音乐家他们不是太清楚,甚至在当前流行音乐无孔不入的今天,对于学堂乐歌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但同时,高中学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具备一定基础,故对音乐作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容易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2、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与对音乐的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欣赏能力,在本课程的相关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流行的校园歌曲有一定的涉足。但这种能力与认知基础却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学生对学堂乐歌特定的音乐文化意义存在一定鉴赏体验困难,产生情感背离问题,表现为情绪上不喜欢、体验上不共鸣、思想上不重视。因此改变这一状况是上好本课程的关键,也是课程设计成败的重要体现。3、学生更多的喜欢当今的流行校园歌曲,对比检验、模仿是其学习策略的方法。在对其特有的艺术特点了解之后,少数学生可能试图进行其曲调填词方面的创作试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聆听《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教学难点教学资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自制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课前倾听歌曲《光阴的故事》(设计意图:营造课堂氛围,渗透本节课的内容校园歌曲,透过音乐的流动培养审美趣味)整体性教学阶段1、导入新课师生共同欣赏音乐片段:《同桌的你》学生思考:作品是什么类型的歌曲?(设计意图:通过听赏音乐引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提升学生音乐感知的辨别能力,透过聆听引出本课学习目标)2、活动一:了解学堂乐歌(1)提问交流: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学堂乐歌么?(2)讲解学堂乐歌清代民初—新办学校—课堂上学习的歌曲(3)观看视频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学堂乐歌,对学生渗透100多年的音乐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促进学生审美的养成)3、活动二:学乐歌,了解沈心工(1)、了解沈心工生平介绍,学生齐诵(2)、欣赏沈心工作品《黄河》并思考两个问题。1、这首学堂乐歌有什么特点?2、表达可什么样的情感?(3)、了解《黄河》创作背景(4)学唱歌曲《黄河》(设计意图: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及对作者所创作的作品的了解,更好的体会当时的政治、历史所带给歌曲不同的意境,更好的了解学堂乐歌的特点)4、活动三:学习乐歌,了解李叔同(1)、了解李叔同生平介绍,学生大声朗读(2)、欣赏李叔同作品《祖国歌》并思考两个问题1、歌曲是五声音阶还是七声音阶?2、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设计意图:通过对李叔同的了解及欣赏他所创作品,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学堂乐歌,体会爱国的情感)5、活动四:拓展与探究学堂乐歌有什么特点?6、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