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燃气争夺战2011-07-1101:25:00阅览次数:1256[查看网友评论]在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催动下,能源界的“气代油”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主要的石油消耗方向的汽车燃料,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这场石油拯救战的主战场。这也催生着车用燃气市场渐渐地从最初的萌芽态向着颇具利润前景的成长期发育,并最终成为小至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新奥能源”)、新疆广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汇股份)这样的民营企业,大至国资的油气垄断“三巨头”争相跑马圈地的焦点。就三大油企来说,在油价狂涨难跌的当下,按照现行油气的性价比,同等性能的车以天然气为动力燃料的成本仅为以石油为动力燃料的成本的60%。与其任由别人用“气”来打劫自己原有的“油”市场,开发新大陆“气”,并使之成为自己的新业务增长点,何乐而不为?然而,顺利地推动“气代油”汽车的前提,是必须建设与之相配套的车用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在政策一路绿灯的背景下,以此为由,一场车用燃气争夺战悄然展开。中石油衔枚疾进毫无疑问,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近期被网曝“行贿丑闻”的河北廊坊民企新奥能源,就是靠率先尝到了它的甜头而发家的。从廊坊出租车“油改气”项目,到昆明车用液化天然(LNG)加气站、南宁车用LNG加气站获批建成,直到成为整个河北汽车“油改气”的关键推手,新奥能源可谓名利双收。而这一成功模式,最终也让包括广汇股份在内的多方阵营看清,车用LNG的技术已成熟,配套建设亦平安地度过了从无到有的试水期。如今,无论是从概念的市场化推广上还是从产业发展的前景看,车用LNG的未来均不可限量。于是,各大利益集团沿全国公路网线争相建站,跑马圈地运动方兴未艾。对于圈地的战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等各有一套策略和逻辑。依托独有中国境内最大的输气管网,本来就独享国内近80%气权的中石油,凭借自身独有的资源优势,将战略视野扩大到了天然气产业链的每个角落,包括炙手可热且日渐扩大的燃气市场。车用LNG市场名列其关注名单之内自然就更理所应当。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曾私下向记者透露,在三大油企中,中石油是目前车用LNG做得最大的,同时也是扩张速度最快的。有了这样的实力,就难怪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敢大胆放言:“十二五”期间,中石油天然气产量将占中石油国内油气总当量的50%。2010年,中石油国内原油产量保持在1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达到725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即使中石油国内原油产量在2015年保持不变,国内天然气的产量将比2010年翻一番。为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中石油更是缜密策划,成立了三个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以LNG为主打业务的子公司昆仑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昆仑能源”);主要开展城市燃气业务的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下称“昆仑燃气公司”);负责压缩天然气(CNG)业务的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下称“昆仑天然气”)。公开资料显示,中石油不止一次明确地为这三个公司做了前景规划,昆仑能源未来重点发展天然气销售及管道建设业务,特别是LNG、CNG业务;昆仑燃气则主要拓展城市燃气销售;而昆仑天然气则承担CNG等车用燃气销售业务。按照安排,昆仑能源将成为天然气资产整合的最终平台,未来包括昆仑燃气等资产都将整合至这一平台之下。昆仑能源董事仲文旭表示,昆仑能源将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国内最大的LNG供应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LNG加气站的建设上,昆仑能源毫不含糊。据昆仑能源主席李华林透露,昆仑能源计划2011年兴建230座LNG加气站,“十二五”期间计划兴建1000-2000座。李华林表示,2010年中国发改委宣布五省八市的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同时选定10个城市发展低碳交通,昆仑能源将重点围绕这些城市积极推广LNG的应用。“昆仑能源要成为主要的LNG供应商。”他说,该公司此前已收购中石油的江苏如东和辽宁大连的LNG接收站,这些接收站使用国外进口天然气;该公司并计划在国内兴建18座LNG加工厂,把国内天然气进行气化,这些加工厂已开始陆续投产。昆仑能源目前专注于“以气代油”,推动载重卡车、公交车辆、钻机和船舶使用L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