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养生第一章茶文化知识什么是茶文化?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茶史学家陆羽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的兴起。茶文化研究的对象对茶文化的研究不但包括对茶的种类、茶的品质、水、茶具、茶的烹饮技艺和规则程序,饮茶的环境、茶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还包括对茶的道德、美学、诗词、书画、陶瓷和民俗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内容茶的发现茶的分类中国茶区茶具中国名茶茶的冲泡茶艺茶道茶的保存茶的鉴别茶的发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基本茶类再加工茶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茶茶的分类绿茶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了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绿茶绿茶主要花色有:西湖龙井茶、雪青茶(山东日照市)、碧螺春茶(江苏吴县)、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顾渚紫笋茶(浙江省长兴县)、信阳毛尖茶、竹叶青(四川省峨眉山)、平水珠茶(浙江省)、西山茶(广西桂平市)、雁荡毛峰茶(浙江省乐清市)、华顶云雾茶(浙江天台山华顶峰)、涌溪火青茶(安徽省泾县)、敬亭绿雪茶(安徽省宣城市)、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贵州都匀市)、恩施玉露茶(湖北恩施市)、婺源茗眉茶(江西省婺源县)、雨花茶(南京雨花台)、莫干黄芽茶(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五盖山米茶(湖南彬县)、普陀佛茶(浙江普陀山)、西农毛尖。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龙井)、烘青(黄山毛峰)、晒青(滇青)和蒸青绿茶(恩施玉露)。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红茶中国红茶最早出现的是福建崇安一带的小种红茶,以后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工夫红茶的制法传至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后来发展产生了“红碎茶”。我国1957年以后也逐渐推广红碎茶的生产,因此,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类。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特有的一种红茶,红汤红叶,有松烟香,味似桂圆汤。产于福建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的称“正山小种”,品质最好。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主产于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江西等10多个省区。其中产于安徽一带的“祁红”,外形条索细紧,具有类似玫瑰花香,滋味甘醇;产于云南凤庆、勐海的“滇红”,外形肥壮,显金黄毫,汤色红艳,滋味浓醇。祁红与滇红是在海外享有很高声誉的工夫红茶。此外,福建的“闽红”、湖北的“宜红”、江西的“宁红”、广东的“粤红”等都是中国工夫红茶的主要品类。红碎茶是揉切成颗粒形碎片后发酵干燥而制成的红茶,外形细碎也称红细茶。红碎茶冲泡后茶叶浸出快,一次冲泡浸出量大,很适合作袋泡茶原料,加糖加奶饮用,十分可口。红碎茶主产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通常以大叶种为原料加工成的红碎茶,茶汤滋味浓强鲜爽,加奶后,汤色橙黄。红碎茶的初制毛茶经精制加工后产生叶茶、碎茶、片茶和末茶四类。叶茶是短条形红碎茶,碎茶是颗粒形红碎茶;片茶是小片状红碎茶;末茶是细末状红碎茶。青茶(乌龙茶),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其色泽青绿,汤色金黄。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