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专题】地震考点最新汇总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分布密集,其他地方,地震发生相对较少。地球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以及海岭地震带。地震带基本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带外地震分布较离散,地震带与地震构造有一定联系。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板块比较大、有的板块比较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也有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全球板块构造及地震带分布图地震构造和断裂带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首先反映在地震有规律地集中分布于某些特定的大地构造部位--大地构造边界带。其中最显著的是纵贯中国中部的南北地震带和横贯中国西部的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北缘地震带,它们都是大地构造的边界带。2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全长约40,000公里,呈马蹄形,有一连串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地震带内。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90%的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300〜700千米)。欧亚地震带又名“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北岸,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大约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是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同时又于几大板块的边缘,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主要地震带就有23条,带内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是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这一地震震中分布的条带绵亘6万多公里,与大洋中的海岭位置完全符合,在这条地震带上,地震一般不超过7级。全球约5%的地震能量的释放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中。中国地震构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