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昨天我很荣幸参加了明光市教研室举办的校本教研培训活动,有幸听了叶主任的报告,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受学校领导委托,把自己所学的和大家作一个交流。说实在的,今天在叶主任和徐主任及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心里很紧张,有讲错的地方请叶主任和徐主任及各位同仁给予指导和帮助。一、什么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英美等国家,我国是2002年教育部在昆山召开的“以校为本”的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简单的说,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它的特征就是“以学校为本”,是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我校开展的“一人两节课”活动,它就是校本研究,在教学中,我们遇到某个问题大家在一块探讨,它也是校本研究,其实我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都在进行校本研究。二、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的,是直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然而,人们并不重视校本研究,它的意义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校本教研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没有理论的指导,那实践是低水平的,没有进步的,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没有理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要想成为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靠的就是研究。如果能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使教研工作既能反映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能符合学校实际,就能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就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以学校为本,可以改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处于服从的被动地位,为调动、保护教师的教学创新积极性开辟道路。教师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在教究过程中不断提高。三、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目前,不少学校纷纷加大了校本教研的力度,校本教研在学校中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学校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1、教师负担过重,制约校本教研的开展。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负担普遍很重,像我们的村校还是“包班制”(即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的所有学科),教师年龄普遍存在老化现象,老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等,每天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去进行校本教研。2、教师的主动性不高,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校本教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没有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校本教研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3、学校所受干扰太多,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气氛很浓,但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评比、创优等工作,使学校常年处于备检和创优状态之中,牵涉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以分数论英雄的升学体制,制约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考个高分,而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却很少研究;各类知识性的竞赛活动,如语数竞赛、作文竞赛、各类统考等,也把家长、教师引到了疲于应付的境地,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去探索。4、专业引领不够,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目前在不少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中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前面说过,教学中我们在自觉或是不自觉的进行校本研究,可是,由于在校本教研中缺少专家、优秀教师的指导,缺少理论,所以我们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的低水平的重复,教师的专业没有得到发展。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固定,内容限于教材教法介绍,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