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教育状况研究一文献综述(一)选题的意义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急剧发展过程中,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使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对这些孩子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如何让这些:“花儿”快乐健康的成长?是我们教育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尽管学校的道德教育一直以来是我们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庞大的生存就业压力,所以学校往往更关注智育的发展,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把道德教育作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的纸上文章,或者是智育发展的附属内容,不予关注。此外,学校道德教育课实效性不高。道德教育从孩子自己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对待,学科化严重,我们一线的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而无法真正的容入孩子的生活,与孩子的平等的来对话道德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由青少年引起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迷恋网络而导致的犯罪,贪图享受,抽烟酗酒等。中学阶段是孩子品德从习俗水平到后习俗水平过度时期,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这个阶段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和培养,对其整个人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往往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本研究就是基于此背景的基础上,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状况进行调查,主要是针对道德行为,通过此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发现我们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完成我们道德教育的目标同时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小学生日常失范行为的矫治等工作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国外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很早,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苏格拉底等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伦理学的角的对道德的研究。他认为美德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给道德进行了定于,他认为:“德性是一种倾向或习惯,包括审慎的的目的或选择。道德在于中庸之道,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由理性来确定,或者像一个审慎的人会予以确定的那样”。这是早期人们对道德的探讨。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系统化,只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单纯的论述道德功能和作用。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对道德教育的研究逐渐成熟。并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比较重要的理论流派有:1、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柯尔伯格、莱斯特等人。他们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原则。主要采用了“两难故事法”来测定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和阶段,从而得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学说。这一学派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道德判断认知方面,而忽视了道德判读的情感因素,另外两难故事法与真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毕竟有差距的,不能用教室里纸上谈道德代替社会道德实践。2、价值观澄清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斯思、西蒙、哈明等人。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每一个转折关头,我们都会遇到选择。选择是由问卷网提供支持www.wenjuan.com依据价值观,但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是什么就已经做出选择。因此他们认为,创造条件,利用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这对他们的选择并付诸行动具有意义。他们设计了许多策略,鼓励中小学老师使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3、理性为本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的谢佛和斯特朗等人提出。他们认为道德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理性和情感都起作用,但理性显得更重要。他们对道德价值观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他们把对价值观类属理解为静止的概念,这是比较不能让人接受,但这一流派比较注意老师的主导作用。4、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以美国里考拿为代表的一个流派。他在总结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完善人格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他把尊重和责任作为学校普遍的公共道德核心。他还为美国教育实践提出了十二条道德教育途径,深受实践工作者的欢迎。5、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英国的麦克菲尔和诺丁斯等人创立。他认为应以母爱的方式关心儿童,学校教育者应淡化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