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弄幺弦:未解将心指下传“江潮带月来云外,天籁和琴历耳傍。”我们在述说陈襄调侃苏轼初得“小妓”时,已经列举此诗。“天籁和琴”四个字,表明朝云不仅会唱歌,而且会拨弄器乐。在宋代,像杭州这样历历歌舞、处处管弦的地方,身为歌妓,多少都要精通一点乐器,尤其是琵琶和胡琴,这是从西域新传来的东西,就像眼下年轻人手中的吉它、电贝司一样时髦。有史料表明,朝云会弹琵琶,而且弹得很好。苏轼的大弟子黄庭坚后来在一首诗中写道:尽是向来行乐事,每见琵琶忆朝云。——《和曹子方杂言》,见《宋诗钞·山谷诗抄》曹子方名叫曹辅,苏轼曾称他为“儒侠”。元祐三年东坡在翰林学士任上,与黄庭坚往来唱和极多,曹辅时常预身其中。友朋私会之际,苏轼让爱妾朝云出来,亲自为他们弹奏一曲琵琶,那是特别荣耀的事情,“每见琵琶忆朝云”,可见黄庭坚对朝云的琵琶技艺记忆尤深。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细谈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了:琵琶绝艺,年纪都来十一二。拨弄幺弦,未解将心指下传。主人嗔小,欲向东风先醉倒。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他。有的学者将这首词定为东坡贬谪岭南之后的作品,显然他们没有读过黄庭坚的诗,也忘记了朝云到苏轼身边恰好“年纪都来(算来)十一二”。“小鬟”是“小丫鬟”的简称,年仅十一二岁,是“主人嗔小”的原因,“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他(她)”,应是太守陈襄一类朋友的劝慰之语。所谓“琵琶绝艺”,只是说这“小鬟”表面上看去指法娴熟,“未解将心指下传”,则指明她尚不能在曲调之中寄托自己的心曲。既然这篇小词作于初收朝云之时,那么苏轼另一篇题为《琵琶女》的《诉衷情》,便是后来朝云与他相伴时的场景实录: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蛾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这是一首月夜琵琶曲。“肤莹玉”是“冰肤玉肌”的初现,这是朝云的体貌特征之一(详见下文)。“鬓梳蝉”,则是“小鬟”的换一种描写方法。“小莲”二字,暗融“小小人儿惹人爱怜”之意。苏轼学词之师张先有首《系裙腰》词,专咏男女之情,其中就有这样两句: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藕”谐“偶”,“莲”寓“连”,意思特别明显,便是问询何时才能收房宠幸。张先这词,好似专为苏轼《诉衷情》所下的引子。再看他写于杭州的一首《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枕泪梦魂中,觉来眉晕重。画堂堆烛泪,长笛吹新水。醉客各西东,应思陈孟公。结尾的“陈孟公”指喜爱喝酒、挟妓宴游的杭州太守陈襄,词下原有小注:“代妓送陈述古”,表明作于熙宁七年(1074)陈襄离任之时。既然陈太守在前头的诗里直呼朝云为“小妓”,那么在送别酒宴上,他要求苏轼代那“小妓”写首词送他,乃在情理之中。因此,这里“拨断琵琶索”的“妓”就是朝云。由于陈襄与苏轼关系十分融洽,对朝云的来龙去脉都很清楚,苏轼在“拨断”琴弦之后,复用“相思”、“应思”等词语与他调侃,也不为过分。陈襄离任不久,苏轼升任密州太守,于熙宁七年十月抵达润州,并在多景楼上与孙巨源相遇,二人宴席之中,再次聆听琵琶,苏轼为此写下一首《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这位“细捻轻拢”的琵琶女,依然有朝云的影子。在此期间,苏轼还曾蓄有一个善于演奏胡琴的婢女,可见他对当时西域传来的乐器还是非常喜爱的。苏轼平生词作中,有五首写到琵琶,全与朝云有关。最后一首于绍圣四年(1097)作于岭南,当时循州太守周彦质任满回朝,特意绕道惠州,看望东坡,身边还带着个善弹琵琶的七岁女童。苏轼听那女童弹奏之后,写下《虞美人·琵琶》,词的下阕为: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开元遗老”乃苏轼自喻,他这位“元祐老臣”,看到小童在弹琵琶,忍不住老泪纵横,原因在于自小便与他朝夕伴随的朝云,已在一年前病逝,若不是悲思故人,这么小的女童,任凭她的演奏技艺如何高超,也不会让他潸然泪下的。或许,来自惠州朝云栖息地的一则古老传说,可以帮助我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