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说明文教学之漫谈一说明文一般分为说明事理和说明事物两大类。无论是说明事理还是说明事物,只要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就可以称为科学说明文。这类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运用强调科学、准确、鲜明。翻阅中高年级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种版本,我们都能看到这类文体的踪影。《太阳》、《鲸》、《我爱绿叶》、《冬眠》、《航天飞机》、《大自然的语言》……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们大概可以列出一长串来。这些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探讨。二科普说明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现状如何呢?笔者于上学期专门就这个问题访谈了一些老师和学生。统计表明,只有19.1%的教师喜欢教科普说明文;18.2%的学生喜欢学科普说明文。相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性文章喜欢程度的62%和70%。这个比例显然是太低了。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文章如此被学生和教师冷落呢?笔者有意识地听取了学校老师所上的几节科普说明文,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也许我们能从中窥得一豹。先来看看一位教师执教《意想不到的灾害》(第二课时)的大致流程:1、复习引入。(1)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什么文章?学习此类文章必须把握什么?(出示单元学习提示)(2)《意想不到的灾害》这篇课文的写作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维持生态环境是多么重要)(3)为了说明这个结论,课文主要采用了说明写法?(板书:举例子)(4)我们已经明白了这些例子,这节课我们按照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继续学习课文。2、扶学第一段。(1)自由读,划出你认为说明十分准确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说说为什么你觉得说明非常准确?再读体会。(板书:读、找、品、读)(2)四人组交流,穿插板书:举数字(3)全班交流,朗读指导:因为这些词语说明得非常准确生动,所以朗读时要把这些词语处理得相对突出一些。自由准备,知名读,集体读。(4)、还有说明的非常准确生动的词句吗?试着分析3、放学第二段。(读、找、品、读)四人组学习,讨论,汇报,师点拨,朗读(请汇报的同学试读,同学评议)还有其他词句吗?继续分析、点拨。引入:看了这么多人类的朋友因数量太多反而成为灾害的例子,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入第三段。4、学习第三段。(1)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自学此段。(2)交流知识点及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穿插板书:不论……都……、制约因素、基本上、一旦……就……在“制约因素”这里穿插进行“如果……如果(反之)……”的句式训练。介绍正反说理的方法,朗读体会。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灾害。(3)看板书小结。(4)引入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一点阅读科普说明文的经验,现在让我们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水平,好吗?5、阅读指定的科普说明文。(1)自由组合,一起学习、讨论。(2)交流,点拨。乍一看,这似乎是一节很不错的课:教师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了由扶到放的学习程序,也重视了语言文字的精心推敲。而从教学实效上考察,这节课恰恰上得非常枯燥乏味。整节课都是教师在一厢情愿地大谈说明方法,学生学得没精打采,了无生趣。这样的教学,在当前的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以下共性问题。第一,形式主义大行其道。笔者曾经专门翻阅了许多科普文章的教学设计,发现了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老师们一般都按照“一、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科学知识;二、研究作者是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生动准确”这样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板块大致可划分为“通读课文——了解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这四块。这样的教学本身无可非议,但久之则成固定模式;一旦成了模式,那么则必然导致教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无兴趣。学生对课文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