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仿生到靠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突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将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从而也将引起一场新的教育问题大讨论。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以生命活动的名义否弃了真正的生命活动,因而失去了学习者生命活动的支持。以模拟生命活动来控制生命活动的仿生教育研究——实施链扭曲了教育的本真,消解了教育发展人的根本意蕴,使教育蜕变为追求物化效应的行为。为此,必须突破旧有思维惯性的束缚,寻求新的根本性突破,即从研究怎样教到研究怎样不教,或曰实现从“仿生”到“靠生”的根本转变,才能真正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把大自然所赐予的全部教育资源调动和发挥出来,极大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突破,为普及教育和培养人才服务。一、仿生严重地制约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今天已经很清楚,坚持以教为主的路向的原因,是缺少对生命自身的成长本性、潜能,以及教育成果始终由生命自己酿造的性质的认识,是一种非生命的、物理性的、工业的、科学征服主义思维的混合体,其在现阶段突出表现为在日常教学中,人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误判或刻意渲染),发生了对终端考试的恐慌,以至产生了教育教学完全“应试化”的状态。有一种说法是,“应试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应试”的细致过程表现了生命活动,而且其表现的方法具有现代的数量化、函数化、心理化乃至网络化的特征,所以是正确的。许多研究者支持这种见解,而且人们的传统习惯和既有的经验中,都蕴含着这种看法,但这是误区。正是由于人们认为终端考试必须经由频考准备的舆论背景,所有对教育的“学生思考”,无不打上教育或管理者争取近期考试功利的烙印。还须指出的是,“应试化”与坚持教师的全程说教是孪生兄弟,细密的“应试”假设完全出自对考试的知识点设计,它对于学生是非自然的,不能从他们自己的生活出发去获得,所以只能全然依赖经验丰富的教者。正是由于人们认为终端考试必须经由频考准备,教育陷入了必须依靠教者“教”的魔圈。这种背景下教育的改进,由于缺少对评价功利的强力干预,难以对教育的价值观作清晰的反思,往往局限在课程,而不能在教与学的根本关系问题上有所突破,所以只能捉襟见肘。于是,一种模拟生命,而实际上仍然是否定生命自主活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应运而生。这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人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教,不可避免地在教的框架内,把对学习者生命活动的观察、分析和模仿,转化为控制性的指导思想或技术规范,并实施之,即“仿生”。于是,在我们面前以教材、教案、教法、教育和教学原则、评价的理论及方法等形式,呈现了大量不同精度的仿生方案,这些方案其实是不断对生命的具体、局部、既有的活动提出问题:如何把它明晰化、措施化,用教或已浸透了教的短期功利意志的“学”的安排把它反映出来,服务于教的一点点落实,一点点积累的效果。这种否弃了生命的整体活动的思考,就像对火龙果提出的问题不是如何来吃它,而是如何来做出它一样,就立即陷入如何把里面的黑色小“芝麻”一个个嵌入果肉里的众多而烦厌的问题中。而今天真正需要的不是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要抛弃这些问题,即彻底改变这一思路,大大简化思考,转向研究从教者充满自我到“不见(xiàn)自我”,即如何把“教”转化为“不教”。为此,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方法论,从最热心的对生命活动提出细致问题的仿生,转向于“靠生”——全面地依靠学生,依靠生命的精彩。如果后者也要向生命提问题的话,那么提出的是根本的问题、整体的问题、人本的问题,而不是对生命内部局部的心灵活动提问题,这为靠生的意义所规定。必须指出,仿生几乎笼罩着我们的整个基础教育,甚至浸染到所谓“有效教学”或“有效课堂”的改革。事实上,学习是人的自然过程。我们平常所说有效,是指学习的得益。学习的得益严格来说是一种充满喜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的“效果”。所以,“有效课堂”一旦成为口号,对其中的“有效”就必须辨析。我们如果不树立对生命整体依靠的思路,不摆脱蒙昧的全盘“应试化”的误区,所谓有效课堂就会成为分数课堂,我们就不能从人的根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