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师如何调控课堂的研究”课题可行性报告“新课程下教师如何调控课堂的研究”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研究的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新课程标准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革新,是由过去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案为主导逐渐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简单、机械、重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参与到实践、探索、交流的主动学习中,以促进人在终生发展为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整合社会、时代的要求学科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调控能力。2、课题研究的意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随着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对人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纷纷把基础教育的改革作为应付这一挑战的重大举措。于是教师的角色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新的要求。就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基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势必要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如今,新的课程已经在全国部分地区试行,素质教育的推行有了实质内容和核心要求,这也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客观反映。可以预见,新的课程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将是一次课堂教学的革命。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已取得的成果:1、理论依据: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纵观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几乎每次重大的教育改革都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课程改革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学校的课程水平直接决定受教育者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直接影响着人的素质结构,课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形成。所以,素质教育必须通过课程的改革才能得以最终落实。西方一位哲人说,“变革未必带来进步,但是,进步终究需要变革”。我们的思维方式必须变革,我们的课程教学制度必须变革。变革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终究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一)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