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摘要:语文自学能力培养首先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树立勤于实践的观念关键词:习惯,备齐工具书,勤查字典词典,动脑、动手、动口,兴趣,方法,平等、合作、实践,网络,信息技术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始终体现着这一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自学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补充自己的意思,询问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过去部分语文老师采用“讲授—接受”、“目标—导控”、“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①压抑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学作为师生的互动过程未能得到充分的落实,教师主导地位被变相地强化,这种“主导”作用下的学生主体地位形同虚设。学习成为一种没有思想的活动。②剥夺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教育是为儿童未来生活的准备”的教育观,促使传统教育对儿童未来生活过度关照,教育日益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需要。学习成为一种冷漠的过程。③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过分强调接受,学生成为纯粹的容器,知识的获得成为最重要的目的。学习成为一种毫无激情的活动。④扭曲了学生的人性人格。在知识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目标的教育里,学生除了获得知识之外的各种兴趣、爱好、专长被视而不见。学习成为一种痛苦的活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网络技术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科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与新奇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接受新事物——网络资源。众所周知,互联网络(又称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及网络环境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摸索去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自学能力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个有成就的人总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