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家中学导学案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下)课题诵读欣赏:往事(之七)备课人赵建国审核人授课人赵建国编号诵3--01--01授课时间班级九年级()班()组姓名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反复诵读,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其去品味散文的意境和蕴涵。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重点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学案导案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阅读课文。2,了解冰心及其作品。3,体味本文思想感情。课中合作探究一、学生诵读。(自由朗读。)二、学生简介作者。冰心(1900-1999),被称为文坛的世纪老人,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人,于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孕育了冰心,家庭的开明、和谐,铸就了冰心恬静、纯情的性格,让冰心拥有幸福的人生。1923年,冰心出国留学,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于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冰心一生创作颇丰,有小说集《超人》等;诗歌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往事》(散文曾被称为“冰心体”)等;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印度泰戈尔的《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一、学生诵读。(自由朗读。)三、分析讨论:1、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莲花)(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2、用词语概括“我”的感情变化()——()——()——()——()代家中学导学案课中合作探究(思念)—(欢喜)—(纳闷)——(不适意)——(深受感动)3、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担心红莲受伤)4、《往事》之七,是这组散文中的佳作。它清新绚丽,跌宕多姿,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这一切,均源于灵巧的艺术构思。5、文章的开头乍看起来,仿佛只是客观的记事,但在淡淡的叙述中,点染出色彩,流溢着芬芳,显露出高洁的情致。紧接着透过历史的空间,“作年之久”,表现出两缸莲花又是宁静的生活中跃出的一朵浪花。新奇,引人关注,为后文作了铺垫,是巧妙的伏笔。同时超越地域的阻隔,与故乡园院的红莲联系起来。映出月夜乘凉,祖孙亲切交谈的场景,不仅蕴含着祖辈对女性重视,也加深了对红莲命运的关注。总结检测1全文的中心: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白莲在繁杂的雨点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样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沉浸着作者怜惜的情感,有以作为红莲的对比。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可以说是审美主体的象征。在大雷雨中,在毫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这自然界的雷声雨点,无疑也是黑暗、动荡时代的风雨,它摧残着娇嫩的花朵,侵袭着美好、纯洁的心灵。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尽管雨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欹斜的红莲又稳静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里的倾侧、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感人的美。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界的风雨,无私地交织在一起,寄托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勇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美好事物的行动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得到了升华。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文。课后作业课外读冰心的文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