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祖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电子备课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教师刘建峰教龄15年总第()课时备课内容25杜甫诗三首复备教师教学设计复备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三首诗。2.领会诗的思想内容。◆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2.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卒章显志的特点。2.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重点难点剖析◆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三篇作品,在诵读中体味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难点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2.诗歌所描写的时代背景。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那么“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有什么含义?2、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之中,作品会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候,杜甫的思想感情有明显的不同。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杜甫为什么会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内容总是与国家、民族、百姓的生活分不开,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关注、对百姓的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色彩。杜甫的诗歌为什么会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社会的变迁。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1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三、一诗四读,理解诗意(一)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1.给加粗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dài)(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4)浑欲不胜簪簪(zān)(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5)荡胸生曾云曾:通“层”《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三)背读《望岳》。第一层(首联、颔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第二层(颈联、尾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