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中对低年级写话明确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又提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结合课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所得。”教师只有认真研读了新课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写话教学,只有顺从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季节,从低段开始对学生进行作文基础训练,才能为中高段作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2、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作文教学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写作质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作为基础的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与高段的作文教学相比显得比较薄弱。从教师方面看,有的教师对写话教学不够重视。虽然“说话写话”等写作教材已经编入课文,但教师仍重视识字、阅读教学,以任务观点对待写话教学。同时,教师缺少有效的、系统的指导方法,显得随心所欲另外,教师忽视了阅读积累,往往片面强调“多写”,却忽略了“多读”,不能把读写有机的结合。从学生方面看,从目前学校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写话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两极趋势。许多孩子对写话兴趣不高,普遍认为写话是一种“苦差使”,讨厌写话,惧怕写话,产生“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或者是不知从何入手,整天求助于家长或其他人的依赖心理。只有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写话为快乐。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细致的观察,加上他们识字量少,阅读面窄,在写话时经常出现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现象。这也促使他们对写话产生畏难情绪和害怕心理。3、基于当前学情分析的现状郭思乐教授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就“生本教育问题”访谈时说,我们的整个教育理念和体制,较普遍地缺少从学习者出发,从人的生命限度的性质、活动的规律去思考和设计。郭教授的这番话,确实点到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不可回避的现状。在低段的写话教学中,老师话题成人化,语言成人化,甚至,不顾学生的能力水平,有意拔高要求,对学生的写话从语言到形式、字数等做过多的要求,过多的限制。1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说话写话”理论。说话写话理论,也称为“整体感知说话写话”理论体系,研究人员认为:小学一、二年级是一个孩子记忆力的真正黄金季节,也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行相互衔接转换的最佳时机。该理念经体系研究认为人类大脑的发展具有不对等性。幼儿从7个月起大脑右半球的语言区便开始发展,历经七年,成为大脑中最为发达的区域.,该区域位于左脑的额下回后部,负责人的说话(口语表达功能),而负责书写和语言逻辑组织的区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接受与发现、结构与建构、普遍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认为,在写话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积累,在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刺激下,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通过参与、体验、感知,通过想象、联想,能实现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重组与构建,获得说话、写话能力。3、新课程改革理论。(1)《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年段(1-2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对低年级写话提出的三条具体要求。即: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2)新课程强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构建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三、课题的界定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