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机智》有感《教学机智——教育机智的意蕴》有感最近看了一本《教学机智——教育机智的意蕴》的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希望自己能常看常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艺术。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也就是说教育机智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也是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和机敏地影响学生的教育艺术。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发人深省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老师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在一些教育细节中,在一些突发的事件中,我们老师的处理就需要教育机智。如果我们老师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事与愿违,甚而扩大事态,造成僵局,伤害学生的情感,妨碍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我们们老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教育机智。“机智不仅是对普遍事物的,而且是对特殊事物的”,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我们老师需要在短时间寻找、筛选、确定一种处理偶发事件的最佳的教育方案,难度的确较大,但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样,偶发事件的处理是有一定第1页共3页规律和方法的,只是需要我们老师机智灵活地加以运用。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时,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教育者最高的教育艺术是教育机智。教育机智需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爱心为基础,宽容平和的心态,深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敏捷创新的思维,来源于我们老师自身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它来源于我们老师长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学失误、教学问题的积累和反思。我认为我们老师的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主要有:1、变有声为无声。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让我们老师处于窘境,要处理查处会拖延上课时间,还可能伤害许多学生的感情,如果不予理睬又损害自己的威信,甚至让事情进一步发展。这时我们老师可运用面部表情、手势等,达到“无声胜有声”之效。例如一学生突然在课堂上大声讲话,我依据对这个学生的平时了解和认识,依据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依据该生周围的学生反应,准确判断出该学生讲话的动机与目的之所在: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还是受到别的同学的刺激。是想出风头还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然后做出准确的判断,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这样既不影响教学,又对该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影响。2、“化干戈为玉帛”。例如:一学生因为自己家中父母离婚而心绪不宁,结果在上课时心神恍惚,这时我给予了善意的提醒,结果他出言不逊,让老师很下不来台。如果老师也是情绪恶劣,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方式,体罚或变相体罚,只图吐出恶气,渲泻怒气,只求一时的痛快和临时的表面上解决问题,也许既能保证课堂教学秩序,也能保证学生的精神状态保持在教学内容上,但体罚行为本身不符合规范要求,只会使师生情感产生沟壑,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受到损害和影响,也给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比较好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对一事件给予暂时“冻结”,仍按照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等到课后的其它时间再做处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都不允许自己随心所欲、不第2页共3页负责任地对待学生,决不会夹杂个人情绪,任性妄为。即使当学生严重冒犯自己尊严时,也决不采取有伤学生心灵、有损教育效果的态度和行为。具备教育机智,有助于避免师生冲突,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宽容是一种教育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