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浅析古典诗歌中的对比手法XX省平原一中刘新菊内容提要。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百姓苦难生活的伟大诗人往往是采取对比手法,这种手法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关键词:古典诗歌对比手法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将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百姓苦难生活的伟大诗人往往是采取对比手法,这种手法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稍作总结,现略举几例:一、为谁辛苦为谁甜辛苦吟于濆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国家肥。前四句表现了下层人民的饥寒。亲自耕种、亲手织布的男儿妇女应该吃得饱、穿得暖,而实际却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靡费。“我”希望燕赵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家于国有利,都会好起来。前后对比深刻表现了封建社会衣食两方面的不合理现象。而《橡媪叹》(皮日休)。“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他没有把统治者同古圣先贤进行比较,而是同被人唾骂的田成子进行比较。连田成子都不如,意思更深了一层。《伤田家》(聂夷中)。“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其中“绮罗筵”和“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第1页共4页了诗歌的批判性。《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而前方守卫边疆的战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老百姓却依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子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将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二、为他人作嫁衣裳陶者宋·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一、二句描写贫者生活。陶者烧窑制造砖瓦,几乎烧尽了门前的陶土,可他们却只能住在土阶茅茨式的简陋小屋里,他们屋上并无片瓦。“陶尽土”道出了陶者付出的艰辛劳动,“无片瓦”写他们的艰辛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三、四句描写富者的生活,那些十指不沾泥的富家贵族,并不参加任何劳动,更不用说制瓦这样的苦活了,但住的却是高楼大厦,游玩的却是翠馆红亭,屋瓦象鱼鳞一样排列的整整齐齐。“不沾泥”说明他们不参加劳动,“居大厦”说明他们不劳而获。全诗有三组对比。从全诗来看是贫者与富者的对比;从局部看一是贫者付出的劳动与毫无回报的对比,二是富者没有付出劳动和生活优裕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道出了劳动人民劳而无获的辛酸,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和《陶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中的“蚕妇”是一个以养蚕为生,身居僻乡,不曾见过世面的劳动妇女。前两句写她入城市与归来。昨日,她到城里去了一次。很容易想象“入城”途中她该有多么激动、兴奋,但归来后却泪水涟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呢。后面两句道出了原委:原来她在城里看到了那些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们,他们竟没有一个是辛辛苦苦的养蚕人。她内心受到了强烈刺激,难怪会扑簌簌落下了眼泪。第2页共4页全诗有两处对比,一是情绪的对比。这一强烈的情绪反差在一“入”一“归”中含蓄而巧妙地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二是“蚕妇”与“罗绮者”的对比。可以想象“蚕妇”浑身的牛衣苎麻,暗淡无色,自惭形秽;“富人”浑身的绫罗绸缎,珠光宝气,趾高气昂。全诗立意既深,构思也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晚唐诗人杜牧《蚕妇》诗。“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取材同一角度,也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主题,与张俞的诗堪称“姊妹篇”。三、几家欢乐几家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