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排泄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第三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第三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第五节尿液及其排放第五节尿液及其排放第二节尿生成的过程第二节尿生成的过程第四节尿生成的调节第四节尿生成的调节排泄: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的代谢产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途径:1.呼吸器官;2.消化道;3.皮肤;4.肾脏:肾脏功能:(一)泌尿功能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二)内分泌功能1.肾素2.促红细胞生成素3.羟化的维生素D3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袢升细段袢升粗段远曲小管袢降粗段近曲小管袢降细段一、肾脏的功能结构(一)肾单位和集合管(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见表8-1(三)球旁器(近球小体)1.近球细胞:入球小动脉膜内的肌细胞上皮样细胞,内含分泌颗粒(分泌肾素)2.致密斑:入球小动脉与远曲小管连接处,细胞呈立柱状、斑状突起;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3.球外系膜细胞(间质细胞):具有吞噬和收缩功能二、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一)肾脏血液供应特点:(1)供血很丰富:每分钟两肾的血流量约1200ml(2)血液分布不匀:约94%的血流供应肾皮质,约5%的供应外髓部,剩余不到1%供应内髓。(3)形成串联的两套毛细血管网:皮质肾单位入球动脉的口经较出球动脉粗,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利于滤过;肾小管毛细血管压低→利于重吸收。(二)肾脏血流量的调节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肾血流量在一定动脉血压变动范围内能保持不变的现象。当肾动脉灌注压变动80-180mmHg(10.7-24.0kPa)范围内,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恒定水平。意义: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使肾血流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也是肾小球滤过率保持恒定的基本条件。2肾脏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②体液调节NE、E、分泌↑→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的生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滤过: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2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125ml/min。3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为19%(二)滤过膜的组成及其通透性1滤过膜: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其间的结构称滤过膜。2滤过膜结构: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上的窗孔结构,可防止血细胞通过。基膜:是滤过膜的主要滤过屏障。肾小囊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的足突之间形成裂隙,构成滤过的最后屏障。滤过屏障——滤过膜外层中层内层水分子阳离子葡萄糖小分子阴离子白蛋白蛋白质3滤过膜的通透性(高度的选择性)机械屏障:基膜上的网孔决定滤过分子的大小电学屏障:滤过膜上覆盖着唾液蛋白质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可阻止蛋白质通过。(三)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滤过平衡入球端有效滤过压=6.0–(2.67+1.33)=2.0kPa(15mmHg)>0有滤液生成出球端有效滤过压=6.0–(4.67+1.33)=0kPa(0mmHg)=0无滤液生成特点:①正常时,毛细血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特点:②正常时,出球端除血浆流速快时外,一般无滤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⑴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蛋白尿、血尿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⑵面积: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滤过面积↓(3)有效滤过压的改变a.肾小球Cap.血压如:大失血→交感N兴奋、NE↑→Cap.收缩b.囊内压如:结石、肿瘤c.血浆胶体渗透压如:快速大量输液→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4)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