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中高一年级导学提纲语文必修一编写人:唐琰琰审核人:黎婷婷姓名:考号第1册第11课《包身工》1学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重点)2.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并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难点)二、学法指导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阅读有一定困难,应快速浏览课文,划出关键词句,筛选重要信息,并思考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逐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了解本文写作特色。2、内容方面,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3、写作方面,要弄清楚选材、组材特点,然后再弄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三、知识链接1.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2.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3)、工人运动高涨: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3.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四、自测试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蠕动(rú)拎着(līn)弄堂(lòng)游说(shuì)水门汀(tīng)抹布(mā)嘈杂(cáo)2.执拗(niù)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搽粉(chá)3.蹒跚(pán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褴褛(lán)锭子(dìng)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主要选取了三个场景: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课文中都有明显的时间提示。3.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选做)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4.课文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