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VIP免费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_第1页
1/23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_第2页
2/23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_第3页
3/2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提纲)(2)见证(1)表现①汉字:地位、作用②史学典籍:地位、作用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原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明一脉相传(2)见证①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_________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_________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②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①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②民族文化的地位(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①原因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提纲)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精神向往民族文明程度(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①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展现中华民族的_________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重要标志之一。历史地理(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原因: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________。特色(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①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____________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民族文化共性民族特性中华文化②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________的瑰宝,都是___________的骄傲。中华民族要点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侧重关注见证表现联系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讲的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历程、动态、纵向汉字史学典籍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才能有时间丰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都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讲的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内涵、静态、横向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1)含义(2)意义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1)含义: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层含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__;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____。(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___________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__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睦相处积极成分民族文化自身文化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民族凝聚力要点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内涵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具体表现幻灯片14①对外域文化,能敞开胸怀、批判吸收③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②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2)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说既互相驳难,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正是总揽百家思想的体现。“万物并育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

中小学文库+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品资料应用尽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