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在幻灯片中添加文字二、课前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文本的输入,规划演示文稿,新建演示文稿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的教学内容,此内容是第四章“使用多媒体表达信息”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本课时中,要求学生通过使用文本框和艺术字完成对演示文稿中文字的添加。文本框和艺术字对学生来讲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我想学生应该容易接受本节课的内容,但是对文本框和艺术字的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我想通过播放一个制作好的幻灯片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再加上仔细的讲解就会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文本框和艺术字制作文字。能力目标:掌握使用、设置文本框及艺术字的操作方法。情感目标:通过对用文本框和艺术字添加文字的操作的学习,激起学习“使用多媒体表达信息”的热情。四、教学重点:用文本框和艺术字添加文字。五、教学难点:对文本框的文字和艺术字的格式设置。六、设计理念: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掌握操作。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4、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注重使用让学生探究方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失败和成功。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同对象分别对待,比如分组教学,让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一组,差的学生负责输入文字,好的学生负责设置格式等。七、教学过程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如下: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观看幻灯片,此幻灯片,在整体上应具有使用文本框和艺术字创设的文字(创设情境法),提出疑问,这个幻灯片有什么特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提出总任务,导入新课。(总任务:利用文本框和艺术字为幻灯片添加文字。)2.启发探究技巧点拨把总任务分解成子任务,子任务与演示文稿版式的设计有机结合。(1)、添加横排文本框并输入文字。引入幻灯片(学生演示操作)。(2)、你能选中、放大、缩小、移动文本框吗?引入幻灯片(教师加以演示)。(3)、怎样才能做到让文本框里的文字更美观?引入幻灯片的设置文本框的文字格式(学生自主探究,给出解决方法并演示操作技巧)。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巧妙分散难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适时穿插课堂讨论、学生上台操作等交互活动。(教师总结并加以演示)(4)、你会使用艺术字制作文字吗?引入幻灯片(学生演示操作)。(5)、谁来试一试怎样选中、广大、缩小和移动艺术字。引入幻灯片(学生演示操作)。(6)、我们能不能对艺术字进行设置呢?引入幻灯片(教师演示)。3.探索创新分组创作整合各个子任务,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知识,并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要求幻灯片中的文字用艺术字和文本框添加出来。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完成此操作。4.作品展示、成果交流、体验成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作品,进行学生点评,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的目的。同时学生点评也体现出对知识技能操作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5.归纳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6.知识延伸能力拓展思考: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横排文本框,能不能用竖排文本框添加文字呢?我们上课之前播放的幻灯片中处了有艺术字和用文本框添加的文字外还有什么?你能不能试着做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