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应对“意外”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都尽可能地安排好每一个环节,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希望在教学中万无一失,但有时在教学实践中还是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和“小插曲”,“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当课堂遭遇这种“意外”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是视而不见、刻意回避,继续按照教学预案完成教学内容,还是及时刹车、中断教学,去处理“意外”呢?显然,两者都不可取。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既要关注意外的生成,又要考虑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顾全两方面确实有点难,因此,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根据“意外”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切入点,适当调整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变课堂教学“执行教案”为“自然生成”,从而使课堂中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在教学《平均数》时,我在拓展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周五天的日期数之和是90,这一周的星期三是几号”?生:90÷5=1818就是这5天中的第三天,即星期三。师:和他们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对于这样的回答,老师和绝大多数学生都赞同,到此,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突然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一周有没有可能在不同的月份呀,比如4月底5月初?嗯我一下怔住了,是啊,我事先怎么没想到呀。于是我快速的将这种“意外”转变成提问。师:大家讨论一下,有没有这种可能?在学生讨论时,我也在不断的自责,怎么就没考虑到日期的特殊性呢?我设计的题目存在一定的瑕疵,必须调整、补救。很快大家讨论出这一周可能是28、29、30、1、2。师:这样以来我们此题的答案就不唯一了,你们认为题目可以怎样改进一下更完善?生1:将问题改成:这一周的星期三可能是几号?生2:如果要使答案唯一的话,我们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几月份,不让它跨月。一个小小的意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意外生成都需要在课堂上解决,教师应避免被“价值不大”的问题拖累而盲目的“跟着学生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