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学习要点:本章重点讲述公路与公路、管线交叉的形式及各种形式的平面交叉、立体交叉的适用范围,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平面交叉的设计内容与设计方法,立体交叉图形识别。第八章公路交叉设计第一节公路交叉口分析第二节公路平面交叉第三节公路立体交叉第四节公路与其他路线交叉第一节公路交叉口分析平面交叉:相交公路在同一平面上的交叉。立体交叉:相交公路在不同平面上的交叉。一、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冲突点:当行车方向互相交叉时(此时一般行车路线的交角大于45º),两车可能发生碰撞,这些地点称冲突点。合流点:当来向不同而汇驶同一方向时(此时一般行车路线的交角小于45º),两车可能发生挤撞,这些地点称合流点。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的冲突点和合流点的分布如图8-1所示。图中,“.”为冲突点,“。”为合流点。第一节公路交叉口分析分析图8-1后可知:1、交叉口危险点的多少,视交叉口相交路线的数量和型式而异,且随相交路线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2、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二、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措施1、建立交通管制(时间上)2、采用渠化交通3、创建立体交叉(空间上)第二节公路交叉口分析一、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任务(一)基本要求1、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使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2、正确设计交叉口立面,保证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迅速排除。(二)设计任务1、正确选择交叉口型式,合理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尺寸。2、确定必须保证的行车视距,从而确定交叉口的视距范围。3、立面布置需符合行车和排水的要求。4、处理好主要公路与次要公路的关系。第二节公路交叉口分析5、正确合理地进行交通组织和交通管制。6、合理布设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通道等。二、平面交叉口的技术要求1、公路与公路交叉,除高速公路全部采用立体交叉外,一级公路可少量采用平面交叉,二级以下公路尽量采用平面交叉。2、平面交叉路线应为直线并尽量正交,当采用曲线时,其半径宜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3、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公路的纵坡宜平缓。4、一、二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转弯车道、变速车道、交通岛和加铺平缓的转角。第二节公路交叉口分析5、平面交叉的型式应根据各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并结合地形、用地条件和投资等因素来选定。6、各平面交叉口之间的间距应尽量地大,以便提高通行能力和保证安全。7、平面交叉的设计,应以左转弯、右转弯和直行等不同方向的设计小时交通量为基本依据。8、远期拟建成立体交叉的平面交叉口,近期设计应将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做出总体设计,以便将来改建。9、平面交叉的交通管制分为主路优先、无优先交叉、信号交叉三种方式。10、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相交公路的相应等级的设计第二节公路交叉口分析速度一致。当相交公路等级相同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直行交通的设计速度可降低,但不应低于路段的70%。三、平面交叉的类型和适用范围平面交叉按构造组成分为渠化交叉和非渠化交叉;按几何形状分为T形、十字形和环形交叉。四、平面交叉的勘测设计要点1、搜集原有公路的等级、交通量、交通性质、交通组成、交通流向等资料和远景规划。2、根据地形和其它自然条件以及掌握的资料,按照有关规定,拟定交叉形式。第二节公路交叉口分析3、选定交叉位置和确定交叉点,使各相交路线在平、纵、横方面都有较好的衔接。通常交叉点设在原有公路的中心线上或中心线的延长线上。4、测量交叉角、中线、纵断面和横断面。5、当地形和交叉口较复杂时,为更合理地选定交叉口的位置和形式,并便于排水,应详测地形图,以便作平面交叉竖向设计,其比例尺采用1:500~1:1000。(二)设计要点1、平面线形1)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公路应正交或接近正交,且平面线形宜为直线或大半径曲线,尽量避免采用需设超高的曲线半径。第二节公路交叉口分析2)新建公路与等级较低的既有公路斜交时,应对次要公路在交叉前后一定范围内作局部改线,使交叉的交角不小于70°。2、纵面线形1)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公路的纵面应尽量平缓。纵面线形应大于最小停车视距要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