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设计任务及基本要求1.1设计原始资料1.1.1工程概况该工程安徽省江淮地区某区中学教学楼,主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331.5㎡,建筑物共5层(局部),标准层层高3.4m,总高度19.4m,室内外高差0.300m,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1.1.2设计条件一、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7度,抗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二、基本风压:0.35KN/m2,B类粗糙度;三、雪荷载标准值:0.55KN/m2;四、结构体系: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五、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地形平坦,拟建物根据教学楼地址勘察报告情况如下:表层为杂填土,厚0.5(或0.9米)杂色,结构松散,主要由煤渣,碎石,粘土等组成,r=19KN/M3。表层土以下为粉质黏土层(未钻透),黄褐色,硬塑状态,分部较均匀,FaK=240KPa,e=0.78,根据设计任务书结构及建议:①层杂填土,工程地址条件差,应清除,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孔隙水,水位埋深2.1米,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建议选用②层粘土为持力层,基础选天然浅基础,施工时注意排水,抗震设防该地区为7度设防,第一组加速度0.1g。表1-1建筑地层特征层序地层名称状态地层包含物厚度(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1杂填土可塑黑灰色含少量碎砖1.0~1.4802粉质粘土可塑黄灰色含氧化铁0.8~1.12203粘土硬塑褐黄色含少量氧化铁铁锰结合未钻穿2801.2建筑设计任务及要求一、基本要求: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根据已有的设计规范,遵循建筑设计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造型美观的原则,对建筑方案分析其合理性,绘制建筑施工图。二、规定绘制的建筑施工图为:1、底层平面图:比例1:1002、其它层平面图:比例1:1003、建筑主要立面图:比例1:1004、建筑主要剖面图(剖到楼梯):比例1:1005、施工图说明、门窗表:11.3结构设计任务及要求一、基本要求:在建筑设计和结构承重体系、抗震方面要求以及场地地址条件,合理地进行结构方案和结构布置的确定,确定整体结构方案,统一构件编号及各种构件的定位尺寸、绘制结构布置图,在主体部分选取一榀框架的竖向荷载及内力计算、内力分析和组合,梁、柱截面配筋和构造要求;柱下基础荷载及内力计算、配筋计算。二、规定绘制的结构施工图为:1、二层或其它层结构平面布置图:比例1:1002、框架结构配筋图:比例1:1003、楼梯结构配筋图:比例1:255、主体结构基础平面及基础配筋图:比例1:30、1:100三、结构设计计算书内容:说明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的理由及设计依据,列出计算的所有步骤和全部内容及全过程计算结果.第二章建筑设计说明及结构设计1建筑说明1.1工程概况该工程安徽省江淮地区某区中学教学楼,主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331.5㎡,建筑物共5层(局部),标准层层高3.4m,总高度19.4m,室内外高差0.300m,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1.2设计资料21)本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2)耐火等级为2级.3)基本风压=0.35KN/M2,基本雪压=0.55KN/M2.4)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场地类别为2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1.3总平面设计总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1)应根据一个建筑群的组成和使用功能,结合所处位置和用地条件、有关技术要求综合研究新建的、原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各项设施等相互之间的平面和空间关系,充分利用土地,合理进行总体布局,使场地内各组成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而进行的设计。2)应结合地形、地质、气象条件等自然条件布置,有效组织地面排水,进行用地范围内的竖向布置。3)建筑物的布置应符合防火、卫生等规范及各种安全要求,并应满足交通要求。4)建筑物周围布置应与城市主干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合理组织场地内的各种交通流线(含人流、车流、货流等),并安排好道路、出入口,并考虑风向及人员出入的便利。1.4主要房间设计主要房间是各类建筑的主要部分,是供人们学习、生活的必要房间,由于建筑物的类别不同,使用功能不同,对主要房间的设计也不同。但主要房间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仍然是一致的,即要求有适宜的尺寸,足够的使用面积,适用的形状,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方便的内外交通联系,合理的结构布置和便于施工等。1.5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