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因素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明确规定:“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学。其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也采用了此法进行教学,可是效果却不够理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通过听一些常态课并进行细致分析,我认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1、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概念模糊,不清楚中段阅读教学应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怎能搞好阅读教学?还有一些教师虽然了解《课程标准》对中段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些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与标准有些脱节,教学不扎实,走过场。2、教师对关键词句抓不准。这主要是有些教师课前备课时对文本没有吃透,挖掘不深,所以,自然就找不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关键词句。要知道,关键词句在理解课文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不住关键词句,自然会影响到阅读的效果。3、课堂上忽视对关键词句的品析。过去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很喜欢串讲的形式,逐个生词、句子、段落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把整篇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这种方式被否定以后,不少教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只顾让学生对重点词句整体感知,却忽视了词句的品析。读完一段课文后又问:“你读懂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把课文重点段再读一读,分小组交流交流。”这样启发学生说一说,有的课文可采用,但段段如此,篇篇这样,教师很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细细品味,这种教学,表面上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际上导致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触及皮毛。4、一部分老师都采用了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但新课堂是民主的,更是开放的,问题一开放,学生喷涌而出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便五花八门。有些课上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错误的信息不予否定,用含糊的语言搪塞过去,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有些课堂上一次次闪现创新火花的信息,老师却只是简单的肯定,而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重组,引发学生的二次思考,反而造成宝贵的课堂资源的浪费;有些课上,学生针对重点词句理解深刻、完整,而老师却没有及时地把它们定格下来,引导全体学生体验思维与情感的高峰,而是一句鼓励的话便把这一信息轻易带过了。这些都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5、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住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不知从何角度去理解、感悟。这主要是因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重视这方面方法的指导。学生没有学会方法,又如何去理解、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