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随着世界的变化和教育的改革,我们原来头脑里的一些固有的认识日益受到冲击,教育活动的单一性不断被多元性所代替,知识的“唯一正确”受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观念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又直面幼儿的学习问题,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幼儿的学习?什么是幼儿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早在半个世纪前,陈鹤琴在“活教育”原则中对这方面已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乃是以做为出发点的,在做的过程中去学,在做的过程中去教,在做的过程中去求进步。”这一主张充分体现了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和幼儿创新教育的本质特点,对实施幼儿创新教育具有较大的启示。通过“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创新教育中运用的研究,让我们对幼儿的学习又有了新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幼儿的学习还有另一半——一种符合人性的学习,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通常以往的活动或课程,大多是事先由教师预先以计划或方案的形态确定下来,而后在进行中“依样画葫芦”的实施。这样,幼儿成了“施教”对象,幼儿的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自主学习的需要,而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就告诫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尊重幼儿的发展,积极鼓励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创造,使幼儿通过亲自感知、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获得真知。为此在实践中,我们更多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将自主性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从主题的确立、到资料的查询、到自我的探索、到自由的表达。一、走向自主——活动中的幼儿1、自己确立主题陈鹤琴提出:“儿童期是人生独立生活的一个时期”,“儿童有自己的思想,儿童有自己的力量,需要教师的尊重和支持”。因此,活动中我们将自主权全部还给幼儿,由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活动内容、方式和方法,根据自己自由的意愿去构建活动的规则。为了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引发幼儿自己确立主题,我们特别留意平日幼儿谈话的话题,幼儿的讨论、幼儿的问题,并注意及时捕捉这些信息,以此成为幼儿探索的焦点和主题。如一幼儿带来的蝴蝶风筝引起了大家对蝴蝶的兴趣,各种问题分呈而至,于是教师及时调整原计划,一个自发生成的“美丽的蝴蝶”主题就确立了。2、自己查找资料如果说“活”是教育的灵魂,那么“做”就是活教育的中心。教师和幼儿都是活生生的人,没有“做”,就不能有体验、有感悟、有发展和提升,所以“教”和“学”都应该在“做”之中,最终才能达到“求进步”的目标。在开始探索“蝴蝶”主题时,教师为幼儿创设了资料区,但并未引起幼儿多大的关注。可是当幼儿看到自己从电脑上下载的蝴蝶资料,看到家长提供的各种蝴蝶标本时,却深深吸引了。教师看到这点后,就利用活动室角落及时给幼儿新辟出一个娃娃资料区。鼓励幼儿突破幼儿园的围墙,去科普馆,跑图书馆,走访成人,去公园捕捉蝴蝶……促使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图片、图书、VCD等,调动他们用多种感官吸纳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逻辑和规则,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类,并加以记录。如在“昆虫世界”主题中,孩子们将自己寻找的昆虫画下来,然后进行益虫与害虫的分类,结果发现昆虫都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都有触角,身体下面都有6条腿。而这些都是昆虫的主要特征。它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孩子们通过自己获得的知识。五六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发现,让老师对孩子的聪明惊诧不已;而聪明的显现正是因为教师给予了孩子自己查找和整理资料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