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风采凡人的情怀——《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近百年来,毛泽东何以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太阳?本课借吟颂《七律·长征》,引领学生体会艰苦卓绝的长征,领会毛泽东伟人的风采,感受他凡人的情怀。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字典。如:七律、长征、逶迤、磅礴、等闲。2.读长征故事;读毛泽东的故事。3.听歌曲:《长征组歌》《东方红》《红太阳大联唱》等。教学设计:课前活动:聊“长征”说“主席”。你读了哪些长征故事?了解毛泽东吗?引子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个人,一个伟人。(板书:伟人)请看课本135页。2.他是谁?——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共和国的主席(我们尊称他为毛主席)。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在戎马倥偬的同时,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成为一位诗人、书法家。3.备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伟人”与“凡人”的区别在哪?今天,我们透过伟人的诗句,认识那位身经百战、叱咤风云的人物,感受他伟人的风采。(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凡人眼中的“长征”——难1.解题:题目由两个词组成——七律、长征,你想说什么?(1)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联系诗句)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2)看到“长征”,你想起了什么?预设:①长征路线(读课后“资料袋”):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走过600里荒无人烟的草地,跨过24条大河,打过300多场战斗,行程约25000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②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丰碑等。2.朗读,疏通课文。(1)指读课文,关注:“逶迤、磅礴、岷山”的发音。(2)“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吗?(写长征)3.默读诗歌,从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长征的艰难:(1)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哪些“万水千山”?①梳理: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②交流:了解这些地点吗?请说一说,相机补充资料,并画一画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千里岷山”,感受“天险”。五岭:即南岭,逶迤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界。平均海拔1000米,山势不高,但绵延千里。乌蒙:金沙江与北盘江的分水岭,位于云贵高原,海拔约2200米,最高峰4000米。山势陡峭。金沙江:长江上游、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大渡河:两岸山势陡峭险峻,水流湍急,蒋介石准备在这里把红军消灭掉。岷山:介于川、甘边境,长500多公里,所以有“千里岷山”之说,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高峰雪宝顶5588米。③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轮船,红军开动的是两条腿。走过这万水千山已经多么不易!把这“万水千山”连起来,就成了“地球的红飘带”:(出示“长征路线图”)江西瑞金——湖南湘江——贵州遵义——云南大渡河——四川懋功——甘肃腊子口——陕西吴起镇。(2)感受长征途中的“枪林弹雨”。①红军长征途中还有哪些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②结合地图感受:十二个月的光阴里,天上每日有几十架飞机在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在围追堵截。二万五千里路,打了300多次仗:血战湘江(仅此一战,红军由八万人锐减到三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红军到达陕北,只剩下一万多人!)③这“地球的红飘带”啊,染满了红军战士的鲜血!看看你胸前的红领巾,那就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啊!(3)感受长征途中的“饥饿寒冷”。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还有枪林弹雨,更有饥饿、寒冷、疾病。衣衫单薄、空腹赤脚的红军一步一步地丈量出人类历史的奇迹。看看这样一个画面吧(阅读补充资料):过草地——生死野茫茫。600多里荒无人烟的草地,到处都是泥潭,随时有被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