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舟共进》月刊2009年第11期2009年是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瞩目早前的青岛大阅兵,三大舰队精锐尽出,数十艘战舰盛装满旗,29国海军代表团、14国21艘军舰前来助兴。那是自郑和下西洋600多年来,中国海军最威武的阵容,也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00多年来,外国军舰群集中国最多的一次。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海军身上,记载着一个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郑和下西洋:与海洋大国的机遇擦肩而过2005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以优美的文字写下《当中国称霸海上》,再现郑和七下西洋史迹。同年,中国庆典活动的重头戏是抗战胜利,但海外却更关注中国对郑和下西洋600年的纪念。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中国的“正史”中,不过是由明代当朝皇帝对前朝余孽的一次海上搜索行动演变成的一场奢靡而空洞的猎奇旅行,因此被一笔带过。直到20世纪初,有感于马汉“海权论”风靡全球,世界列强无不乘风破浪竞相扩张海权,而中国身受其害却只能望洋哀叹。一代文豪梁启超于是用他的如椽大笔,写下《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三宝太监才突然一下子“挺拔”起来,成为空前绝后的人物。这种“聊以自慰”延续下来,并被郑重地写进给孩子们看的中学课本。课本中说:郑和航海,“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比世界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一边是以祖宗与现实“比阔”的人们,另一边是以现实进行反思的人们。香港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就问道: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航海将近90年,为什么后者却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曾无限感慨地说:“如果当时的中国也像后来的欧洲一样拓地殖民的话,今天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就不是1/6,而是1/2。”更有人疑惑:郑和当年的船队和近代大英帝国的蒸汽舰队和现代美国的核动力航母舰队规模、实力相同,为什么郑和与明朝没有以相同的全球制海权创建自己的帝国体系?笔者经常作毫无意义的假想:如果作为中央帝国的尖兵,郑和与他的船队,本可以开疆拓土,建不世之功;如果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商队,郑和与他的船队本可以丰厚的利润开辟出一条世界贸易之路——像后来的欧洲国家那样。如此,也许资本主义的萌芽将最早在中国出现。可惜,历史不能“如果”。郑和耗费巨资打造的船队没有明确目的,当然也没给明王朝带回来任何实际利益,甚至没有让国君和国民从此培育出一点海洋意识。郑和之后,明代中国的蓝色大门轰然关闭。农耕民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短暂的狂野冲动消失得和滩头的退潮一样快,保守、自足、封闭的黄土本性重新回归。梁启超一针见血刺破中国国民性特征:“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当中国的郑和死去的时候,世界的“郑和”们却纷纷降生并绵延不绝。中国的大风帆落下的时候,西方的工业文明开始起航。就在这些寻找黄金的欧洲木帆船后面,跟着后来蹂躏中国的蒸汽舰队。500年后,这支蒸汽舰队来到虎门,来到中国所有的海岸线。这时,中国才惊慌地意识到海洋,但500年的疏隔,它已经不认识海洋了。当世界都以海洋为通途的时候,清朝却以举国之力,试图将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延伸到海上。北洋水师——一堵移动的帝国城墙,就这样出现了,但却没有了郑和那样扬帆世界的雄心。不要说下西洋,连近在咫尺的东洋也不敢“下”。最后,它在自己的国门前,像搁浅的鲸鱼一样被人肢解。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忽视海洋的惩罚历史安排海洋民族的日本对中国进行残忍的虐杀和羞辱,真是别有深意。甲午战争是一场具有多重意义的战争,其中之一是:对中华民族忽视海洋的惩罚。曾经决定了中日两国百年命运的甲午战争,以当时的眼光看,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海战。但几艘日本军舰却摧毁了一个庞大的王朝,彻底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世界战争史和政治史上不多见海权决定大国兴衰□戴旭(军事战略专家、空军上校)专题策划1《同舟共进》月刊2009年第11期的。大约同时代的日、俄“对马海峡海战”,英、德“日德兰大海战”的规模都要大得多,但没有哪个国家因为一场海战陷入如此深重和长久的灾难。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甲午战争——和近代史上所有的败仗都不一样,中国是在国力、兵力、兵器、战场均占优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