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李玉娟)VIP免费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李玉娟)_第1页
1/2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李玉娟)_第2页
2/2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光后中心小学李玉娟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感受颇多。全书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老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一、赏识的根本就是“爱”。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我们成年人都是这样,会因为别人的认同和赞扬而欢喜,何况是十来岁的孩子呢?孩子天生是要被关爱的,被呵护的,所以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爱孩子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信念和习惯。关键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你在爱他,让孩子们“感受被爱”,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从而才不会出现“一片真心为我好,可我又受不了”的尴尬局面。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定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教师要激发起内心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赏识学生,爱学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恩赐”;更不是教育上的“感情投资”,而是一份平等而真诚的心灵交流。“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二、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对人而言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赏识又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不能“见到骡子就是马”,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夸奖、赞扬,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或是适当时机,进行赏识,当学生有进步时,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那么,奇迹就会发生。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阴霾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李玉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