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2012至2014年学校三年行动计划实验项目研究专项课题“初中‘2+X’选修课程项目试验”研究报告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校负责人:高容主研人员:周云蒲雪梅殷红卫陈明生梅小洪周呈朴由綦江区南州中学高容主持研究的课题《初中‘2+X’选修课程项目试验》系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2011—2012年新课程样本校建设行动计划项目,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立项的课题,该课题于2012年3月25日向綦江区教科所正式递交申请后开始着手进行研究,经过两年多年的实验与探索,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下面将研究情况作如下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一)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二)探索重庆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校园中没有两个完全一致的学生。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个性鲜明。而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目前全国出现的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三)深化我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綦江区是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先锋,区教学科研所的领导们带着各个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参观了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走在课改最前沿的成名学校,去感受他们的精髓,在教育改革中,我们摸索出来一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綦江整合了体艺、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资源,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策略,实施2+X拓展课程,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需要我校秉承“和谐发展、张扬个性”的办学理念,在课程建设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竭力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飞翔的知识天空,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选修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基于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我们通过学习和思考,认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应立足于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开发,以实现学生的发展,通过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社区课程资源,用刚性和弹性两种方式开发实施的学校自己的课程。学校从2007年开始,逐步提出“2+X”选修课程项目试验,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2011年秋,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了四大类34门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提供自主拓展的空间,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56学校现已开设国学经典、英语口语训练、生活与哲学、热点时政、走进毛泽东生活小地理、生活与生物等学科延展类课程,礼仪与规范、信念和理想、健康人生人生哲理、成功者的素质等社会生活类课程,篮球、播音与主持、影视编剧兴趣特长类课程,电脑技术、电子技术等职业技术类课程。二、理论基础与依据(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五)对课题研究起支撑作用的相关资料1、法规基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法》2、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有《教育学》、《心理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教学技巧》三、课题界定“初中”:全称初级中学,是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七年级—九年级的阶段“2+X”:“2”就是指培养伴随学生终身的两项体育技能,“X”就是培养包括艺术特长、创新能力、劳动技能和阅读习惯在内的各种素质。“选修课程”:是指学生为了实现艺术特长、创新能力、劳动技能、阅读习惯等而自行选择的课程。“试验”:是指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是以往不曾有过的,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尝试阶段,我们想通过实践来进行验证这种预想的可行性。“初中2+X选修课程项目试验”就是指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