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多点实践和体验张海燕假期里我细细读了刘彭芝校长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在看似信手拈来的优秀案例介绍中处处可见重实践,重体验的教学思想。正如陆游所提倡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需要的,亲身的实践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时是终生难忘的。而且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是其他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一方面是教学的实际,教学内容能够安排、设计活动。促进教学的进程,帮助学生发展。另一方面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做,乐做,做了能发展学科专长。在思想上有了这样的认知,更鼓足了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实践,以前是无意识的进行这样的尝试,这学期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实践,去亲身体验。记得以前我在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内容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说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因为在课前我已经布置了让学生观察身边动物或查书籍等其他方式做了了解,所以学生有了如下的回答:马的尾巴可以驱赶蚊子,猪的尾巴也可以驱赶蚊子,松鼠的尾巴可以当降落伞,老虎的尾巴可以在搏斗时可以当武器等等。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查阅了解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得到拓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也体验到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这种体验是源于生活的,是深刻的,我觉得这应该是语文课的任务!在这学期中,我进行了有意识的尝试,在学习了《鸟的天堂》这课以后,我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调查我们身边鸟儿生活的环境,能不能称为鸟的天堂?结果反馈过来并不理想,鸟儿或多或少的受到伤害,人们更没有意识地去为鸟儿做什么保护工作,我让学生探讨:为了让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我们可以做什么?可能是学生这几天一直压抑着不满这种现状的情绪或自己做过伤害鸟儿的举动在懊悔,学生的想法都很切实可行,比如给受伤的包扎,并照顾好它,康复后放飞;不掏鸟窝;不追赶鸟儿等等。听着孩子们这样的建议和即将投入行动的做法,我很享受。此时此刻在孩子们内心种下的是环境保护的这粒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它会发芽长叶,开花,甚至会长成参天大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尊重生命,关注生活的。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用生活的方式学语文。让学生走进生活学语文,体验语文,这样的延伸方式才是语文需要的,学生需要的。而我们教师要善于搭建语文与生活的通道,引导孩子快乐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