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郑德荣心得体会10篇5篇精品学习文档学习郑德荣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篇一】郑德荣同志是全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家,我国共产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信仰坚定,治学严谨,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用一生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代表,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在从教65周年的采访中,郑德荣说了这样一席话,“研究中共党史的特殊性,就要求在政治上有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道德上有高尚的情操,否则你不配为研究中共党史的教师,也不配研究毛泽东思想。”两个“不配”掷地有声,似有万钧之力。这位老党员心中一直有杆秤,在衡量着自己,能不能“配得上”这份崇高的研究事业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直至用生命交出了完美的答卷。郑德荣心中的秤是信仰之秤,他一生坚定地理想信念可以为证;“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这一边。”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是名副其实的“红色理论家”。郑德荣心中的秤是治学之秤,他用殚精竭虑、著作等身加以诠释;85岁那年,郑德荣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同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的他的学生表示,申报这个课题,需要准备10万字的论文,连自己都没敢报,太辛苦了。郑德荣敢为人先,不怕吃苦的精神可见一斑。67年的学术生涯,郑德荣坚持创新,笔耕不辍,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被誉为精品学习文档“高产的作者”。他编写教材、出版专著40余部,发行量达几百万册,发表学术论文260篇,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第1页共13页响。郑德荣心中的秤是育人之秤,他为人师表,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从1978年招收研究生,到1986年招收博士生,郑德荣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培养的博士生达49名,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的领军人才。即使在生命的最后,病榻上的郑德荣还在告诫学生“不忘初心”,临终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听学生读完了论文,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这样的精神罢。郑德荣心中的秤是党性之秤,对党有着无限的忠诚,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郑德荣公私分明,1955年,郑德荣因公到西安出差,利用周日看一看大雁塔,下车第一件事就把这张4分钱的车票撕掉,生怕和其他公事的车票弄混。郑德荣时刻恪守党员的基本职责,哪怕被病痛折磨,也要亲自出席党支部活动。共产党员的党性之光在郑德荣身上熠熠闪耀,永久不灭。习近平总书记曾赞扬两院院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郑德荣同志不正是如此吗。坚定信仰,67载不畏寒暑潜心研究,隐姓埋名;勤奋创新,93岁病痛之躯教书育人,惊天动地。【篇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写下的诗句。一个人离开人世,若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说明他的生命定如泰山般厚重,于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享年93岁的郑德荣同志就是这样一位生命厚重的人,他将一生精品学习文档奉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67年的学术研究让他著作等身,67年的教书育人让桃李芬芳。如今,郑德荣安详地走了,但是,他的感人事迹,将会激励更多的后来人,为了伟大的事业奋斗终生。郑德荣让人敬仰,让人佩服。那么,我们该从他的身上,第2页共13页学到什么精神呢。汲取什么力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深悟郑德荣的“德”与“荣”开始。“师者为师亦然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郑德荣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师德”。郑德荣67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孜孜不倦地追求,默默无闻地奉献,以身作则,不求名利,甘为人梯。如此安心,如此专注,如何迷恋,试问几人能够做到。60岁之后,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可是,郑德荣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热爱,让他在60岁选择了重新起航,凭借着对党史学科的无比热爱,对真理的不懈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