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面评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南宁市中山路小学梁洁涛(2014年3月发表于《广西教育》)评价,作为教师反馈课堂机制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进行《分层评价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中我们总结出:不以期末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把日常的激励评价、课上的知识评价及课后的反思评价相结合的这种多层面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即肯定、正面、积极的分层评价更能激发孩子的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孩子数学学习的能力。一、日常激励评价,学生常享褒奖每一个成功教师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要勇于承认学生认知上的的差异,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分层评价,坚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无论是听课情况、发言情况、作业情况还是小组合作,教师都因人而异,先表扬后建议,不仅评价成绩,更评价好习惯、好品德,力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让他们每天都能有进步,每日评选出的发言之星、合作之星、预习之星、作业之星就是很好的激励。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发言的积极性已不如中低年级,如何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除了利用各种挑战性的小组比赛,教师对学生每次发言的肯定是必要的。我在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时碰到这样一道习题:一个晒盐场用100g海水可以晒出3g盐。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000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多少吨海水可以晒出9吨盐?学生以往的经验看到单位不统一就会有意识的进行单位换算,这次也不例外,“老师,我觉得可以不用换算单位吧。”一个不同的声音也不太肯定地响起,“怎么能不用?一个是克,一个是吨。”“比例式的左边是100g海水和3g盐比,右边是585000吨海水和x吨盐比,比值应该是相等的。”看到这里,我鼓励他们都用自己的方法试试,结果不换算单位的学生第一个完成,我让她到黑板上写下来,大部分认为应该换算单位的同学也在那认真的算起来,等他们算完再看黑板时发出了“还真是不用单位换算啊!”这样的感慨时我给他们这样的评价:条条道路通罗马,虽然远些,但你们选择了一条稳妥又一定能到达的路,而她却选择了一条有一定风险也不一定能到达的路,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感谢她,让我们在弯道过后看到光明,以后也学会尝试着走这样的路呢?一番话,那个学生无疑成为了那节课的发言之星,也让我的孩子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肯定,正是有了这些星级评比,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高低不再那么在意,发言不行,就在合作方面争取,再不行的话,预习、作业都是可以弥补的,老师的激励,同学的鼓舞,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二、课上知识评价,突出学生主体评价的多层面除了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在课堂教学中更突出。以一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课为例,“注重多层,落实评价”是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又一反映。(一)课前的梳理评价——心中有数因为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对所有知识都应是已知的,只是把六年来的知识个体进行再回忆、再加工,使知识个体能形成一个链条一个网络。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整理,让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整理出来的知识要点,并提出建议:他有我有画起来,他有我无作记录,他无我有帮补充。随着交流的深入,教师对整理出来的提纲进行首次评价,但这种评价是聊天式的询问式的建议式的。例如: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1复习成果?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图形?你整理的脉络很清晰,为什么先出现的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呢?你的提纲似乎少了一个内容,和他们对比看看等等。通过检查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便于后期发挥优等生的示范作用和关注后进学生的目的。(二)课中的思维评价——方法指导我注重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因为课前有了很好的复习整理,所以能让学生先说、先做、先想的,尽可能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尽可能为其营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如让学生自主回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面积推导过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