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抒情诗的意境创造摘要:本文首先从意境概念的来由出发,由此生发开去,谈了历代学者对于“意境”的看法,从而归结自己对于“意境”的独到见解。接着从六个方面,谈了中国抒情诗歌意境的创造。最后做出总结,首尾呼应,使论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关键词:意境境界情景情景交融虚实虚实相生移情抒情前言:作品对中国抒情诗的“意境”概念进行了独到的研究与探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全文对“意境”作了六个方面的剖析,举证详实,论述清晰,层次分明,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并对中国抒情诗的进一步研究做好了准备。“意境”一词,源于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于“意境”一词也多有阐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①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专辟“取境”一章,提出“境”字,即“诗境”,说诗要取境。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即形似的境界),二曰情境(即思想情感的境界),三曰意境(“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②的境界)。当然,他提出的“意境”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自此之后,古代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③的观点;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意境”描绘为“意象”④;清代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为“情景”。直到近代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全面地探讨了“意境”的含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还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⑤其实,所谓文学意境指的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谓“意”即作品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作者认识以及审美情趣等;所谓“境”,就是作品中的“意”转化为艺术力量后所能作用的最大艺术空间,以及这一最大艺术空间所能产生的全部艺术效果。意境是客观物象与作者主观情感二者完美统一所艺术地反映出来的人类生活的本质的真实,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从哲学范畴而言,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与客观之“境”(存在)的辩证统一。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中国的抒情作品,尤其是诗歌,很讲究意境的创造。正如王国维所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意境不仅是作者的理想感情同客观的景象事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而且也是读者借以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提高思想情感的诱导物。通过诗歌创造的意境,从而“将公众引领到他们不熟悉的优美世界中去,引领到一个天国中去。”⑥那么,作为“主要是由作者以主人公的口吻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而形成形象”⑦的抒情作品该如何去感染读者,引领他们到优美的世界里去享受天国的美呢?本文试以中国抒情诗歌为例,谈谈抒情作品中的意境创造。一、状物移情――意境创造之“经”《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先有所感,然后根据他想到的“意”,去寻求得以表情达意的“境”,从而使意境交融,西方美学界多把这称为“移情”。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的本质力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占有人的情感因素,在于使作为文学主体的人在情感领域获得自我实现。抒情诗歌创作的基础是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丰富的、独特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贯穿始终,成为诗歌的核心。如果说一首诗歌能够用什么把其拎起来的话,那么这东西就是由作者独特丰富的情感凝结而成的一根经线。由此,可以断言,在没有产生强烈的感情冲动之前,诗歌的创作是无法进行的,更不用说意境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