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4.1.2滑轮上海市铜川学校理化组一、教学任务分析上海市铜川学校是普陀区内一所普通初级中学。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科恩八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物理》(上海教育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4.1.2滑轮及其应用》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对滑轮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滑轮这一节是对杠杆的进一步变形应用,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本节既是旧知识的延伸又是第二课时“滑轮组”的基础。本节的实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小实验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与工作原理,进而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无论在知识的学习还是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以及掌握定滑轮、定滑轮的结构、特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在合作实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2.能根据实际能判断定滑轮或动滑轮。3.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4.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索滑轮的特点2、难点:理解滑轮的实质四、教学资源1.演示实验器材:滑轮、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细绳、钩码。2.学生实验器材:每组有:滑轮、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细绳、钩码。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动滑轮、定滑轮两部分内容。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过,更没有研究过它。因此,教学时首先给学生提供支架之一是:学习支架一:观察滑轮目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通过创设情境,找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滑轮的作用”是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虽然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但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只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理解真正内涵。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第二个支架是:学习支架二:实验探究目的:让学生独立探索,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识思考,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滑轮的实质”是变形的杠杆。由于初中学生想象能力和对动态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对学生接1受这个知识点有一定困难。为此,给学生提供的第三个支架是:学习支架三:实物及动画模拟滑轮杠杆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方法是:通过学生组装滑轮提升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滑轮使用的不同点,引出实验探究的目的;然后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明确实验探究的操作过程,利用学习活动卡支撑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最后通过实验数据的交流、分析和对比,归纳得出两种滑轮的使用特点。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方法是:通过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实验结论的对比,引发对滑轮工作原理的思考;通过自制教具和课件的展示及分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将滑轮抽象成杠杆的模型,从而自主分析得出滑轮的实质。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图说明情景Ⅰ实例、录像片段1列举生活中内能改变的实例和播放庆功会上开香槟酒的录像片段,设置疑问,激发学习的兴趣。情景Ⅱ录像片段2多媒体演示分子扩散实验,复习分子运动和温度的关系,引入热运动的概念。活动Ⅰ讨论通过讨论物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加剧,说明分子动能增大、内能增大,从而得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注意到这种关系的不可逆性。活动Ⅱ学生实验1探究使一段铁丝内能增加的方式,通过对实施过程的总结,归纳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活动Ⅲ学生实验2给一个气球充气,然后迅速放气,感觉它的温度的变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