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一个小电动机上一般有()个转子。A.1B.2C.32.地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出现四季变化。A.公转;自转B.自转;自转C.自转;公转3.馒头和面包疏松多孔,是因为里面加入了()。A.酵母菌B.大肠杆菌C.乳酸菌4.用干电池作电源的电动玩具车前进时,能量转化说法正确的是()。A.先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后是化学转化为动能B.先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后是电能转化为动能C.先是动能转化为电能,后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5.研究四季成因时,向志让同学伸开手掌保持不动,他自己用发热的灯泡向同学手掌移动,当同学感觉到热时,他又把灯泡向远处移动。反复几次。向志和同学的实验能说明的观点是()。A.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近,地球上就热:远时,地球上就冷B.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几乎不变形成了地球上四季变化C.太阳光直射地球表面时,地球上温度高;斜射时,地球上温度低6.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A.列文虎克B.简施旺麦丹C.罗伯特胡克二.填空题(共6题,共20分)1.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断开电流()消失。2.我们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肉细胞中的()。4.1820年,丹麦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就是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打开了大门。5.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6.剪刀是()种材料制成的,所以我们身边的物体一般是()种或者()制成的。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在生活中,轮轴只被应用在车轮上。()2.增加抵住拱足物体的数量,可以增强纸拱的抗弯曲能力。()3.昼夜温度的变化与太阳的照射角度无关。()4.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是无处不在的。()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电量有关:电量少则磁力大,电量多则磁力小。()6.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时,碘酒的作用是染色。()四.连线题(共1题,共4分)1.请将我们想要观察到的物体信息与所选择的观察工具进行连线。病毒的样子肉眼食盐晶体的形状光学显微镜池塘里的微生物电子显微镜一朵花的颜色和形状放大镜五.填表题(共1题,共16分)1.看图填空。六.简答题(共4题,共16分)1.工人剪铁皮时,有时用两根铁管套在剪刀柄上(如图),这是什么道理?2.早期的显微镜是怎么制作的?3.说说春天到了会有哪些变化。4.你觉得昼夜交替,对人类有什么影响?七.综合题(共4题,共58分)1.以下是同学们研究“斜面”的探究过程,请完成各题。(1)图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_N,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提升物体,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___________N。(2)小丁同学把一物体沿斜面甲往上拉,和直接提升相比较,哪个更省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2中在甲和乙两个斜面上的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控制成相同的变量是(写出2个即可)___________。(4)如果沿斜面甲拉动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是2牛,那么沿斜面乙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能是()。A.1.5牛B.2牛C.2.5牛(5)学习了斜面知识后,小丁同学骑车上坡时,在坡上骑起了“S”形路线,他是为了___________。(6)下列运用斜面原理的是()。A.天平B.扳手C.盘山公路2.观察池塘水:活动目的:观察、认识微生物。活动材料:池塘水、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烧杯、抹布。活动步骤:(1)用烧杯采集回池塘水。(2)用肉眼观察池塘水,我发现池塘水里有()、()等生物,还有许多其它的生物。(3)用放大镜观察水,我又发现了用肉眼没看到的()、()、()等生物。(4)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我是这样做的:①先安装好显微镜。②对光,让光通过载物台到达物镜。③制作水标本,并放到载物台。④调焦,看清水中的微生物。(5)用显微镜观察水标本后,我发现水中有()、()、()、()、()等微生物。活动总结:通过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里的微生物,发现微生物的种类___,数量____,形状____。3.小林和同学一起做了一组科学探究实验,下面是他们小组的实验记录单。线圈匝数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数量(枚)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