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大主题: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三大阶段: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六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点1顺乎潮流——“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1)鸦片战争失败,极大地震动了社会各界。(2)一些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努力考察世界历史、地理状况。2.代表人物(1)林则徐①贡献:设立译馆,译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①贡献: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②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3.作用(1)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2)为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近代化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2.形成(1)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2)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理论。3.内涵: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4.评价(1)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2)它强调的维护封建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作用。[轻巧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人的进一步觉醒。2.理论依据: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严复的《天演论》。3.代表人物(1)康有为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②贡献:力证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是历史演进的必由之路,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梁启超①著作:《变法通议》。②贡献:阐明了变法的内容和具体途径。(3)严复①著作:译述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进化与伦理》,取名《天演论》。②贡献: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为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易误辨析]维新派与洋务派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的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史料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名著《劝学篇》,使国人深刻意识到“五知”的重要性:(1)知耻,知道落后于日本、土耳其、暹罗和古巴的耻辱;(2)知惧,知道越南、缅甸、朝鲜、埃及和波兰的可怕命运;(3)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4)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前者是实用的而不是思古的研究,而①后者是政治体制而不是技术;(5)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②他的《劝学篇》中还有“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的提法。张之洞说,③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向外国人学习并不可耻,因为孔子自己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④中国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制度性变革的事例。创设厘金、创建长江水师、设立新疆省、建造汽船和开通电报线路,⑤所有这些都表明变革是不可抗拒的。——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史料概括张之洞“五知”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的目的。(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之洞的变革思想。本段史料主要介绍了张之洞《劝学篇》里面的重要内容,突出叙述了他的“中体西用”的思想。①说明张之洞对“西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即西学为“政治体制”;②③说明他的变革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体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