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说课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脑中有目标,彰显文本德馨主题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三、心中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意识(一)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多媒体辅助法【设计理念】“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本课中,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二)学法1、圈点批注法2、诵读品味法3、合作探究法【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四、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伴着悠美的古典乐曲,多媒体播放“梅”、“竹”、“松”的画面,教师吟诵经典诗句导入新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松树----不计较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安于生长在贫瘠的高坡。自古就成为经得起考验惧的勇敢者的代表。“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宋);“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元)梅花不畏严寒,百花独先,不与凡卉为伍,不与山花争春。集刚毅,坚贞,俏丽,希望于一身。更具高寒超逸之韵致。清雅绰约之风姿。“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李白;“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康有为。竹子顶天立地正直地生长在平凡的大地,以生命和青春书写着正直和虚心。是坚贞高洁的象征。松、梅、竹,被称作“岁寒三友”人们常用松、梅、竹,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表达自己高雅志趣的古文,看看这位文学家是借什么表达的?然后教师破题,介绍铭文特点。【设计理念】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所以,导入时诗句的点缀既营造了课堂典雅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二)朗读感知,踏访陋室在此我安排了四读蓄势:1、初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3、疑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4、畅读(学生流畅的读文后,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美读品味,欣赏陋室1、理内容学生品读探究:⑴“陋室”“陋”的理由。⑵“陋室”“不陋”的理由。明确:①环境雅②情趣雅③心志雅2、悟主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