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阳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的责任。了解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正而做出的努力;【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同情社会弱势群体,力所能及的帮助弱势群体,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感受社会弱势群体的处境和需要,理解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让学生理解认知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联系中考考点,关注民生求和谐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3分钟)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课的特点,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国家、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提问:“这组图片反应了什么问题?”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从情感准备上进入本节课研究内容。(二)探究学习:(28分钟)多媒体给出学生自学目标:第一层次:“政府的努力”(20分钟)1阅读教材60页到63页的内容回答:(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也是————。(2)、目前,我国政府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有代表性的举措)2.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收获:目前,我国政府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有代表性的举措)教师归纳并板书3.用温家宝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引出提问:国家为什么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改善民生?(学生探究总结)(1)为了保障城乡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2)为了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3)为了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4)为了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5)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6)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层次:“社会的力量”(8分钟)1.通过“春蕾计划”标志,中国扶贫基金会会徽,“联合国难民署”标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会徽导入第二层次:“社会的力量”。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救助弱势群体的民间组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1)、中国少年儿童发展基金会(2)、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3)、中华慈善总会(4)、中国福利会(5)、中国收养中心(6)、山东省慈善总会(7)、国际红十字会(8)、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2.学生探究从2001年起,联合国把每年的___月___日定为“世界难民日”.“世界难民日”每年的主题是什么?这些主题有什么共同之处?1992年10月14日,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____月_____日为“国际残疾人日”.世界卫生组织从1988年起,确定每年的____月___日为“世界艾滋病日”.1997年10月14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把每年的____月____日定为“消除种族歧视日”.除了以上这些,你还知道哪些“爱心日”,它们的来历是怎样的?第三层次:收获园地(4分钟)通过“看谁说的多又好”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突显教学重难点第四层次:知识提升:(5分钟)给学生提供多媒体题单:学生完成,教师点评。(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归纳能力)用《让世界充满爱》结束本课五板书设计1、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扶贫开发3、发展教育事业4、解决农民工问题(1)帮助残疾人康复、入学和就业5、法律援助6、其他措施:(2)、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实施救治和关怀(3)、为每个公民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政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