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篇章阅读理解策略话题:阅读教学——你教会了学生什么?数学老师:我教了《圆的认识》,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周长……英语老师:我这节课教了4个单词,一个常用句型。音乐老师:我教唱了一首歌。体育老师:我带领学生做了3个游戏,练习了两个跳绳动作。美术老师:我指导学生画了一幅水墨画。语文老师:我领学生学了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都教了,但学生学得如何我也不知道。阅读教学的尴尬:我们的语文老师心里——不太清楚要教些什么——不太清楚为什么要教——不太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不太清楚用什么方法教合适当前阅读教学现状一、阅读教学倾向性问题1.教学目标虚化2.教学内容泛化3.教师作用弱化4.教学活动非语文化阅读教学崇尚简,依标扣本学语言;人文熏陶含其中,读思议练重实践。——崔峦2006年8月语文教学应教课程内容,而不是课文内容。也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吴忠豪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崔峦2010年8月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其次,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语文教师谨记的十句话1、“把语文的根留住”。2、“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3、“必须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语言文字教学”。4、“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5、“唱好‘八字经’,并不是半斤对八两”。“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6、“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7、“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但语文教学的圣坛无疑在课内”。8、“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绝非餐巾纸。好的教材应当是一口井,一道泉”。9、“小学语文教学有时可以‘不求甚解’,有时需要‘咬文嚼字’”。10、“最好的读写结合应当是互补益彰,而又各有其主”。怎样才能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呢?深入研读文本,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处理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心中有“标”,心中有“本”,心中有“生”,心中有“法”。)巧妙处理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倾听、对话、尊重、平等)精彩的生成来源于精心的预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师的教学机智!研读文本第一轮:以读者的身份初读,达到从“有疑”到“无疑”方可。第二轮:以作者的身份去体察研读,达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有悟”的程度。第三轮:以学生的身份去研读,达到从“有悟”到“有用”。在“直面文本”过程中,我们需要“沉入词语”,需要“咬文嚼字”,需要“还原场景”,从而发现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文本秘妙。——王崧舟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1、依据“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已经为我们语文教学确定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分四个学段))2、依据“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会,“过程和方法”——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乐学。)3、依据“文本特点”。(“语言训练点,情感体验点,方法渗透点,能力提高点。”)4、依据“学情特点”。教学环节的优化处理1、寻找教学线索。2、找准教学突破口。3、形成板块。4、力求变换方法。5、精心设计板书。寻找教学线索“写文章情动而辞发,读文章是披文以入情。”入选小学语文的教材很多都是情感很浓的文章,如热爱大自然之情,如热爱祖国之情,如亲情,如友情,这样的文章很能够打动人心。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把握“情”感线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去体会感悟。情感线索贯穿整堂课,会使课堂形成个整体,很有整体感。(如《梅花魂》)找准教学突破口每节课有突破口,每个环节也有切入口。预设过程中,我们要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可能是一个词语,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段话。找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