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分析与理解有幸参加《江苏、上海著名小学高效课堂示范教学现场会暨教学环境改进与高效教学模式构建经验解读》培训会,使我受益匪浅,现就屠锦红、李如密专家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及实践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的一些想法和各位专家、同仁进行商榷。“先学后教”的基本意蕴在于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转变为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学顺序改变为学生“先学”而教师“后教”,以保证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先学后教”理念息提出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经由江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以及山东杜郎口中学等一线“实验基地”的大规模实践,如今业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学理分析,可以基于教学模式自身的结构要素来展开。教学模式一般都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支持系统和评价体系。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主体原则。新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是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但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做不到或者做的不到位。课堂教学中基本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都是教师“先教”然后学生再“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而“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是先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通过教师的检测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才能确定“后教”时教师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教”在“学”之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学生在牵着教师的思维,学生的自学效果牵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从时间的分配上来看,学生自学交流的时间要远远大于教师“后教”的时间,是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课堂教学。所以说“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真正地改变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体现了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学生实行符合他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发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能大面积地应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让“优生”帮助“差生”学习。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优生很容易就能解决,而差生在解决时就有一定的困难,可能会出现错误,这时,优生就当小老师,帮助差生进行更正,并且还要讲出“为什么”。这样,差生的问题解决了,差生得到了发展;优生在给差生的讲解过程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优生也得到了提高,是双赢。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所有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提高。每种教学模式的现实运行,必须表征、依据一定的操作程序。操作程序“外化”了教学模式,它具体地规定了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线性逻辑步骤及其主要做法。几乎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有其独特的操作程序,这是教学模式的“外在规定性”。如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对于“先学后教”教学1模式而言,其典型的操作程序但是洋思中学的“五环节”,即出示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学困生优先)——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当堂训练,完成作业。当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只是基本的、相对的,在特定的时空中可能会有变式。如同样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操作程序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三、“先学后教”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的学习目标是“以标(《课标》)而设”的,在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中,都有不同的变化。但是无论在怎样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出示都要由基础目标到基本目标再到发展性目标,体现了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原则,每一次学习目标的出示,都是在前一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样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水到渠成”的,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样,在“自学指导”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