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及国民业余读书现状调查与应对措施清溪希望小学教师:王胜祥我国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及国民业余读书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我国农村学生广泛存在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农村学校教师学科配套不完善的因素——不少学校缺少音、体、英语、科学类专职教师。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少,学生的知识面大多数局限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虽然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大多运用“精读法”,大多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较透彻,但学生由于缺少课外阅读来补充完善,所以掌握知识仍是肤浅的、散沙式的。虽然语文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编排方式,试图将每单元里的文章连成线,但这样的线仍是不连贯的虚线,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面和体。以我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三打白骨精》为例,课堂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课外购买两本原著来读,不少学生说,家长只让看学习辅导书,做习题,不让看这些闲书。我感到悲哀:家长考虑的孩子考试能否得高分,当然不愿让孩子花大工夫来看这些“闲书”。这样的孩子虽然考试也许能得高分,但素质能力能够高吗?既而,我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家庭藏书、家长业余生活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学生课外除了完成所谓老师布置“字”外,绝大多数把时间消耗在看电视上——小学生个个都是动画片行家;初高中生人人是青春偶像剧专家。而农村学生的家长,大多数不是“牌痴”,就是“网络迷”。农村家庭每均每户文艺类的藏书竟然不足二十本。中国几千年来崇尚“书香门第”的观念渐渐被抛弃了。家长们普遍不太愿意花钱藏书了,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也渐渐改变了。读书的人都明白:阅读电子书的感受永不能和读传统书相比——那拥书在怀、掩卷沉思回味的感受,那指点江山、评古论今的激昂批注文字是电子书望尘莫及的。家长不愿藏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经典书籍的价格都比较高。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一度出现少有购买潮,但他的作品也只是中产阶级的奢侈品。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是追求“衣食住行”的满足,而“藏书”尚不在温饱阶层的侈望之列。就是那些有条件购书的阶层,他们又有多少人能耐住性子读书呢?或坐豪车、乘飞机全球追金逐银;或把时间用在电脑前“网”游、“网”友……有人感叹:中国很多非汉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其国文功底竟然比不上“孔子学院”毕业的老外。我们的民族患上了新的富贵症——“厌书综合症”。这就是我国农村学生乃至大多数民众课外读书的现状。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应用于担当,让温饱阶层有书可读,让中产阶层乐于读书。政府实施“村村通”工程,解决百姓“行”的问题;实行“低保”、“养老”政策,解决百姓“衣食”问题;实行“福利房”、“廉租房”政策解决百姓“住”的问题;实行“医改”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现在该是政策解决民众“看书难”问题的时候,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温饱”。上个世纪,百姓有句口头禅:“十亿人民八亿赌,剩下两亿是二百五”、“中国人想银怕书带着急”,这足以说明一部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其实很多人是爱读书的,只是不愿自己掏钱买书。因此政府要让百姓大大降低读书成本,实现的办法就是建立垂直管理体系图书馆(室)。整合各级文化部门、共青团,总工会、妇联、新华书店等资源建各级图书馆(室)。市(县)级图书馆对市民、高中学生等开放;乡镇级图书馆对市民、村民、义务教育学生开放;社区、行政村级图书室对小学生及全民开放。这样才能做到让百姓(学生)有书可读。至于该工程资金的筹集可以按比例由中央、地方,各行业出资,个人捐资捐书等解决。各地图书馆(室)的规模可根据地区人口分布、经济规模量力而行,以后可以逐渐扩充或并转。建立图书馆(室)系统还只是做到让民众有书可读的硬件建设,怎样让民众爱读书、读好书,还有需要软件系统的配合。这里的软件系统是指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直至社区、行政村,要制定中长期、短期的读书指导计划。计划做到读书有主题、有目的,有具体内容,有活动细节,有评比总结,有表彰,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开展全民读书是有群众基础的,君不见每个社区,每个晚上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