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不理会孩子的任性常听有些家长诉苦:“我们那孩子真任性。这不,告诉她天还冷,别那么早穿裙子,她连哭带闹,真没辙!”“我们这个更要命,犯起性子来说也不听,打也不成。要不,就给你哭得闭过气去!”孩子常常通过哭闹来表达他们的要求,对此不少家长采用了这样两种方式来对待:一是通过恐吓、打骂来强行“镇压”,另一种是软下心来答应孩子的要求。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前者令孩子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合理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后者则是纵容孩子用一种无理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也有一些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训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产生了任性的对抗行为。一般来说,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时,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就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家长迁就的结果。孩子的任性是为了引起父母的不安,他知道父母疼爱他,一哭一闹就会使父母心软而满足他的要求。不过,恐吓、打骂也好,满足孩子的哭闹也好,总比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任性行为不理强。那些对孩子任性行为置之不理的家长,认为“孩子大了就好了”,甚至还有的认为“你看我的孩子多厉害,他就是有办.法”。他们会认为孩子嘛,任性一点很正常。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正正确的。比如,小可很聪明,学习总是在班上排前十名,她是妈妈的骄傲,也是妈妈的公主。可是小可很任性,想要得到的东西一定要到手。自己认准的事,谁也拿她没办法。有一次,她看上一套价值500元的芭比娃娃,要妈妈买,妈妈有些犹豫,因为家里已经有好几十个芭比娃娃了,妈妈就与小可商量买些别的东西,为此母女俩有些别扭地回到了家。可是晚饭时不见小可的身影,原来因为妈妈不给她买芭比娃娃,小可就用绝食抗议。妈妈心疼地说:“宝贝,先吃饭,明天妈妈给你买回来。”可是小可还是不答应,非得让妈妈今天就买。没有办法,妈妈饭也不吃,打车去商场买了回来。小可终于眉开眼笑了。妈妈也知道小可任性,可是妈妈说:“小可这孩子其实挺懂事,学习又不需要我们操心,就是有点任性。不过任性点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如在学习上任性就能让她保持前十名,以后在社会上任性点,也并不是什么坏事。”爸爸则说:“女孩子哪有不任性的,这样挺好,长大以后谈恋爱不吃亏。”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可是这样想的家长还不在少数。他们不知道任性的孩子很倔强,只要是他想要的,就一定会用他能想得出来的办法来让家长屈服,让家长最终答应他的要求。任性极具渗透力,会蔓延到孩子的各项行为中去——吃饭、睡觉、看电视、玩耍,一旦实现愿望时遇到阻力,孩子就会拿出任性的本领。任性的实质是“自我中心”,孩子当时的行动原则只有一个,就是“我想要……”或“我不想要……,,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不论当时的场合是什么,孩子是不会用“我应该……”、“我可以……”,或者“我不应该……”、“我不可以……”来思考的,是不会考虑父母、同伴或其他人的愿望的。家长无视孩子任性的行为会助长孩子的任性,目前发生的多起学生自杀的事件,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极度地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导致的心理不平衡、心理失落。也有不少孩子由于极度地以自我为中心,变为犯罪分子。这一切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任性行为不理会,甚至助长任性的错误做法造成的。一、专家教育观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经说:“少年期的教育主要是让儿童懂得事物的特殊关系,以便他们以后能够明白事物的内在统一性……”他的观点就是通过培养孩子坚强的、经久不渝的意志,让孩子纯洁的人性得以实现和表现,这是指导少年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父母应该及时预防或改善孩子的“任性”,有时做出一些牺牲和克制也在所不惜。否则,“任性”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力量。因为一旦任性成为孩子的习惯,那么即使长大成人后,他也会被“任性”的行为方式限制。只知道要求别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