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从分三目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第一目“伟大的转折”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的重要前提,当然它也是邓小平理论出现的直接背景之一。其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讲述了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由于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文字与影视资料非常丰富,建议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所诞生的伟大理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3、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划片生,学生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在初中历史已有部分基础知识,本课主要是提高学生归纳要点和材料解析能力问题。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完预习学案。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教师提示: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是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由此导入新课。一、伟大的转折: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对象:“两个凡是”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既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又是党的建设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自我教育运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以“高举毛主席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为借口,继续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口号及方针政策,包括对邓小平的错误结论等都以毛主席有过批示为由而加以维护,阻碍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邓小平等中央负责同志领导和支持下的一场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思想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高度评价这场讨论的伟大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