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世说新语两则VIP免费

世说新语两则_第1页
1/4
世说新语两则_第2页
2/4
世说新语两则_第3页
3/4
《世说新语》两则一、教材分析《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两则短文都是记叙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咏雪》记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次家庭聚会,谢道韫以柳絮喻雪,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元方七岁时,直言责父友的故事。两则故事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语言文字虽然是文言,词义隽永,读者会在作者客观的叙述中感受到少年的智慧美,明白做人的道理。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2、感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为人之道。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2、卡片式积累法3、情景还原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有关雪花的一则谜语:“没枝没叶没人栽,一夜北风银花开。花儿随风漫天舞,天地山河全变白。”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呢?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从这则谜语中我们得到了关于雪的哪些信息?把雪比喻成什么呢?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二)关于《世说新语》和刘义庆(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以点拔。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以点评。3、扫除字词上的障碍,请同学们借助注解,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的含义。4、用学过的“加字法”和“换字法”结合工具书翻译课文。(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教师适时点评,自然过渡。六、质疑探究分组提问,各小组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小组之间共同交流。生生交流1、文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了家庭中充满了亲情?“内集”“欣然”“大笑乐”2、文中用了两个比喻句,你认为哪个用的好?为什么?以雪喻柳絮好,点明了雪花飘舞的姿态,有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极富3、文中为什么要说明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4、“公大笑乐”后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什么呢?拓展延伸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七、运用比喻想像写作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归纳:由“形似”到“神似”!八、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教师小结:短72字却为我们刻画出了如此鲜明的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我们呈现出了格外美丽的雪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温馨、快乐的家庭气氛,也感受到了谢道韫的聪慧。作业:熟读并背诵《咏雪》。九、板书设计咏雪《世说新语》谢太傅谢朗把雪比作盐形似(静态)咏雪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似、神似(动态),表现出了谢道韫的机智、聪慧、有才华。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我们品味了两个少年关于雪花的比喻句各自的妙处。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则小故事,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事后指出。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世说新语两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