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思考题(二)1.说明粉体的粒径、休止角与粉体流动性的关系以及增加粉体流动性的方法。粒径增大休止角变小,粉体的流动性增加。增加粉体流动性的方法有:①适当增加粒子径②适当控制粉体含湿量③针对粒径较大的粉体,添加少量细粉,可增加其流动性。2.根据Stokes方程计算的粒径是,这是用法求得的粒子径;与粒子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所得的粒径为。3.现有的口服固体药剂如胶囊剂、片剂、丸剂、颗粒剂、散剂在体内吸收的快慢顺序是:。4.软胶囊剂的成型材料有:、、。应用时通常它们的比例依次为:。5.在药剂学上,我们将粒子的大小称为,包含和两重含义。6.在什么情况下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①药物的水溶液或乙醇溶液,因能使胶囊壁溶解;②易溶性药物以及小剂量的刺激性药物,因在胃中溶解后局部浓度过高而刺激胃黏膜;③易风化药物可使胶囊壁变软;④吸湿性药物可使胶囊壁干燥而变脆。7.简述散剂制备的一般工艺流程:散剂制备的一般工艺流程是:→→→→→物料前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成品。8、淀粉在片剂制备中可用作剂、剂和剂。9、片剂成型的主要过程是颗粒或结晶的。10、片剂由模孔中推出后,一般不能再放入模孔中。片剂的这一现象称为。11、流化床在片剂制备中可应用的工序有、及。12、口服薄膜衣片要求的崩解时限是分钟。13、崩解剂的加入方法有、及三种方法。14、压片时为了能顺利加料和出片,并减少粘冲及降低颗粒与颗粒、药片与模孔壁之间的摩擦力,使片面光滑美观,在压片前一般均需加入适宜的。15、可溶性成分的迁移可造成片剂含量或着色片产生。16、某片剂中主药每片含量为0.1g,测得颗粒中主药的百分含量为50%,则每片片重是,该品片重上下限为g。17、某片剂中主药每片含量为0.125g,测得颗粒中主药的百分含量为25%,则每片片重是,该品片重上下限为。18、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在片剂制备中既可用作剂,又是比较优良的材料。19、片剂制备中可能会发生哪些质量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怎么产生的?答: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及产生原因是:㈠裂片即片剂从中间裂开的现象。压力分布不均匀以及由此带来的弹性复原率不同是造成裂片的主要原因。㈡松片即片剂硬度不够,稍加触动即散碎的现象。影响片剂成型因素都直接决定了片剂是否松片。㈢粘冲是片剂的表面被冲头粘去一小部分,造成片面粗糙不平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颗粒不够干燥或物料易于吸湿、润滑剂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以及冲头表面锈蚀或本身粗糙等造成的。㈣片重差异超限则是:1.颗粒流动性不好或颗粒中细粉太多,造成加料时多时少;2.加料不及时或冲头与模孔吻合不好,造成加料不足。㈤崩解迟缓主要与片剂的组成各成分吸水性或水溶性有关,另外压片压力过大也将造成崩解迟缓。㈥溶出超限,这与物料的性质和崩解迟缓有关。㈦片剂含量不均匀:所以造成片重差异过大的原因都可造成片剂含量不均匀,另外,混合不均匀和可溶性成分迁移是造成小剂量药物片剂含量不均匀的主要原因。20、某片剂为一中西结合复方薄膜衣片,处方中,部分药材粉碎成细粉,部分为浸出药液,再加有若干附加剂,用湿法制粒,压制成片剂后包成薄膜衣片。试说明从原材料加工开始至成品出厂整个工艺流程(可用图表示)以及质量要求。答:该工艺流程如下:①药材原料的处理:净选干燥后的药材按处方要求部分通过粉碎→过筛→达到符合粒度要求,备用;部分药材经切制→选取适宜溶剂和方法提取→收集提取液→浓缩至符合规定密度→备用;②基片的制备:将上述细粉、浓缩液与粘合剂、崩解剂等附加剂混合→制软材→制湿颗粒→湿颗粒干燥→计算片重→压片→得基片;③片剂的包衣:选取适宜薄膜包衣材料→采用滚转包衣法或流化包衣法包衣;④片剂的检验:包括片剂的外观、性状、有效成分的含量、片重差异、崩解时限、卫生学检查、耐水性等检验。经检验合格的药品才能出厂。该片剂的质量要求是:硬度适中,色泽均匀,光洁美观;含量准确,重量差异小,崩解或溶出度符合要求;再规定贮藏期内不得变质;符合有关卫生学要求;如果该片剂含有小剂量药物或作用比较剧烈的药物,还应含量均匀度符合要求。21、简述单冲式压片机主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