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井冈山革命故事》有感读《辛亥革命》有感星期三的近代史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一部由成龙主演的电影,它的名字叫《辛亥革命》,重温历史让我感触颇多。这段历史其实我们都从历史课本中学习过,那时的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意义理解的并不深刻。现在看来,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段历史,没有这段历史,我们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封建社会,受人欺负,卑躬屈膝,一直是别人的奴隶。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它的偶然性。1911年10月10日,当时清政府将驻守湖北的主力部队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难。不料革命党负责人孙武当天在汉口装配炸弹时被炸伤,引起清军的大搜查,革命党领导人要么被捕杀,要么逃离武昌。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赞同革命的基层官兵主动发难,经一夜战斗占领了湖广总督署,后来又控制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但仓促举事的官兵马上面临缺乏统帅的致命问题。无奈之下,他们找到黎元洪,黎元洪在士兵枪口的逼迫下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湖北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武昌起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功了。这就他的偶然性。辛亥革命的爆发更有它的必然性。纵观满清王朝在革命前50年、尤其是前10年的作为和不作为已经让革命的发生只是个时间问题。在《辛丑条约》签订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清政府越来越腐败,苟且偷生。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形宪政”,在1908年制订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方案期限。预备立宪并没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立宪有三大利:“皇位巩固”,“外环减轻”,“内乱可弭”。事实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第1页共3页本上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是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答案明显是不能的。这更加突出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为此,孙中山得出结论,只有革命才能真正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只有革命才能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必然性。秋瑾对革命的理解是为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说,革命就是让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有革命就有战争,有战争就流血,辛亥革命的每一次起义都有那么多的热血男儿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义无反顾的奉献自己,贡献人民,他们死得其所。革命中最伟大的人当然要属孙中山了,在袁世凯的家宴中,唐绍仪曾这样评价孙中山,“章士钊说他,有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日本人宫绮滔天把他尊奉为拯救中国的英雄···一个无私的人”。孙中山为革命可以说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孙中山宣读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时说到,“我等着,有一天,我会把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之职交给那个让清朝退位的人。”他的无私和伟大着实令我钦佩和学习。现在新中国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但是革命的精神却不能忘,我们要认真地继承下来,因为它在今天依然有用,有意义。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充满着胜利和失败,前进和暂时的后退。近代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一切为中国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牺牲的烈士都永垂不朽,一切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的人都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怀念。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丰富多彩,可歌可泣。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