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作业葬送了孩子的美好青春转发一位中学生写的作业名诗: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还在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生当为人杰,死亦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一块写作业。初读忍俊不禁,以至喷饭;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几多心酸,几多哀叹!孩子的名诗字里行间透着嘲讽又含着无奈。想想当下的学生,谁人不是背着沉重的书包早出晚归,沉重的作业负担已压弯了他们本应挺拔的躯干,稚气的脸庞早已冷若冰霜。而现今的家长,哪个不是张口闭口谈分数,明里暗里拼成绩?哪个父母敢妄言我家孩子走在前面,可以高枕无忧;哪家家长不是见完领导见老师,生怕孩子一不留神掉在后面?书山题海,作业战术,这些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可怕的是,在教育界高喊“减轻负担”的口号下却愈演愈烈,当真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反思了。当前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与我们缺乏对作业的研究有关。我认为,教师留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繁杂,各科都布置许多作业,每科教师都觉得自己留得不多,但集中到学生身上,分量很重,有的学校还让学生买很多练习册,其中的很多题都作为课外作业留给学生;二是盲目,留给学生的每一种练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不明确,所留的作业学生究竟要用多少时间完成不清楚,不同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不知道;三是重复,许多练习常常要求学生重复多遍,不少学生做作业就是多次炒冷饭,一遍遍地做无用功;四是死板,许多作业就是背诵、抄写、默写,枯燥无味,学生既不动脑,又不动手,做作业的过程没有增值。记得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11年9月17日刊登了一篇文章《该不该留家庭作业》,两名研究者对2.5万名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考察,发现学生每周多学75分钟数学,该学科成绩平均可提高3%,但其他学科的成绩没有任何改善。研究同时指出:美国孩子做了至少150年的家庭作业,可家庭作业到底对孩子有什么帮助,仍是一团迷雾。文章最后说,教师不应该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事情可做而布置缺乏针对性的作业。与美国相比,我们很缺乏这种研究。青海西宁市行知小学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有效作业”的研究,他们拒绝使用社会上编写的各种练习册,各教研组以有效性为原则,反复研讨,精编练习,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继续进行究。北京奥美学校的部分教师在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完成小学语文和数学作业。他们重倡“精讲多练”,将教学要求分解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讲练结合,从而改变“课上讲、课下练”的传统方式。经过质量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学校负责教师培训的英国教授斯蒂夫提出:“不在于作业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教师怎么对待学生做完的作业。”我想,他的话可以引起我们对作业功能的深思。真心希望有一天,“有效作业”研究能够普遍展开,应当是一个可喜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