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谢翠侠【设计理念】本文讲述了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长征途中,克服千难万险,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胜利到达陕北的事,赞扬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长征精神呢?本节课将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方法】导读、范读、讲述法、情境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观察、想象【教具准备】课件:1、长征路线图;2、巧渡金沙江;3、飞夺泸定桥;4、翻越大雪山;5、穿过草地。【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引出诗文1、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你们了解长征吗?2、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3、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七律)介绍七律。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请听——(音乐起)朗诵。二、初读,读顺诗文1、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2、(同桌互读)3、检查生字词,指名读,齐读。4、指名读整首诗,评价。三、再读,理解诗文1、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课件演示:诗句变色)(板书:远征难只等闲)3、理解诗眼,重点理解“等闲”,引入“我们绝非等闲之辈”,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什么意思?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4、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等会儿一起交流交流。(乌蒙、五岭、岷山、金沙江、大渡河。)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能结合课后的资料来谈谈吗?(课件出示:长征资料)长征途中,红军要经历这么多的山水,经历这么多的困难,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四、品读,感悟诗情(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2、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3、(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它不仅高,而且山势陡峭,极难行走。指导读,评价。如果此时此刻,让你来翻越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你会有怎样的感觉?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指导读。(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